[发明专利]遮音构造以及遮音盖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3060.8 | 申请日: | 2011-0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2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善三;山极伊知郎;木村康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 |
主分类号: | F02B77/13 | 分类号: | F02B77/13;F02F7/00;F01M11/00;F01N13/08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李贵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造 以及 遮音盖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的发动机、排气管等噪音产生源的附近设置的遮音构造以及遮音盖。
背景技术
汽车等在发动机工作时,发动机主体、油盘、排气管等振动而产生噪音。作为该噪音对策,提出了各种在噪音产生源的附近遮音的遮音盖。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遮热性、遮音性盖,其将两层表面板以及夹在其间的吸引材层分别成形为规定的平面形状并进行层叠,将在层叠板的周缘部的大致整体形成有折返部的层叠成形平板成形为盖的形状。
另外,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发动机的油盘盖,其在油盘盖的盖主体的周围形成与油盘周围的安装凸缘对置的对置凸缘,在形成于对置凸缘的内表面的发泡体上形成可收容用来安装油盘的阳螺钉的头部的凹部,通过使在凹部收容阳螺钉的头部的发泡体密接于安装凸缘,从而抑制在安装凸缘部分的振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11-350970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4-278446号公报
但是,在噪音产生源的附近设置遮音盖的情况下,会产生遮音盖以某一特定频率共振的共鸣透过现象。共鸣透过现象产生的频率(共鸣透过频率)由遮音盖的重量、噪音产生源和遮音盖之间的空气层的刚性(空气层作为弹簧起作用时的弹簧系数)以及噪音产生源和遮音盖的结合部的刚性(结合部作为弹簧起作用时的弹簧系数)决定。由于共鸣透过现象传递给遮音盖的振动从遮音盖再放射,因此遮音性能恶化。
针对该问题,目前采用的对策是在噪音产生源和遮音盖之间插入吸引材,或增加遮音盖的重量等,但是都会导致重量的增加,从节能的观点看,与要求轻量化的潮流正相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就能提高遮音性能的遮音构造以及遮音盖。
本发明的遮音构造,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盖主体,其隔着空气层覆盖噪音产生源的至少一部分;
结合部,其对所述噪音产生源和所述盖主体进行结合;以及
狭缝,其以所述结合部为中心设置在所述盖主体上。
根据上述结构,在盖主体共振而遮音性能恶化的共鸣透过现象产生时,遮音性能由共鸣透过频率决定,共鸣透过频率由盖主体的重量和空气层的刚性和结合部的刚性决定,但从噪音产生源和盖主体的配置关系上看,由于无法改变空气层的刚性,所以在盖主体上设置狭缝,降低结合部的刚性。由此,由于共鸣透过频率降低,因此可以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高遮音性能。另外,通过在盖主体上设置狭缝,可以避免零件数量的增加,因此可以抑制成本上升。此外,所谓空气层的刚性是指在空气层作为弹簧作用时的弹簧系数,所谓结合部的刚性是指在结合部作为弹簧作用时的弹簧系数。
另外,本发明的遮音构造,其特征在于,其具有:
盖主体,其隔着空气层覆盖噪音产生源的至少一部分;以及
结合部,其对所述噪音产生源和所述盖主体进行结合;
所述结合部具有:
贯通孔,其以贯穿所述盖主体的方式设置在盖主体上;
一对固定部件,其安装在所述贯通孔中,紧固在所述噪音产生源上的紧固部件贯穿所述一对固定部件;以及
一对弹性体,其设置在所述一对固定部件之间,对所述盖主体进行夹持。
根据上述结构,在盖主体共振而遮音性能恶化的共鸣透过现象产生时,遮音性能由共鸣透过频率决定,共鸣透过频率由盖主体的重量和空气层的刚性和结合部的刚性决定,但从噪音产生源和盖主体的配置关系上看,由于无法改变空气层的刚性,所以通过用一对弹性体夹持盖主体,降低结合部的刚性。由此,由于共鸣透过频率降低,因此可以在不增加重量的情况下提高遮音性能。另外,由于盖主体和结合部是分体结构,因此可以基于弹性体的弹簧系数容易设计结合部的刚性。
另外在本发明的遮音构造中,也可以是所述盖主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噪音产生源接触,以覆盖所述盖主体的端部和所述噪音产生源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盖主体的端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噪音产生源接触,从而盖主体的端部和噪音产生源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被盖主体的端部覆盖,因此,抑制噪音从盖主体的端部和噪音产生源的间隙泄漏。另外,伴随着噪音产生源的振动,在噪音产生源和盖主体之间产生相对变位,在接触部分产生摩擦,因此振动能量转换为热能,振动得到衰减。由此,可以提高遮音性能。另外,通过使与噪音产生源接触的盖主体的端部的面积扩大或缩小,可以控制摩擦产生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神户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306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