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及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3520.7 | 申请日: | 201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912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2 |
发明(设计)人: | 姜银方;戴亚春;何玉中;黄勤;郭镇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B13/50 | 分类号: | B25B13/50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201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尼龙管 制造 方法 | ||
1.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管钳包括活动钳口、固定钳口、调节螺母、钳柄体,其特征在于,钳柄体由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6(尼龙)与嵌入其内的嵌件组成;嵌件(5)为一对称结构,由整体或二部分组成,嵌件(5)采用嵌件A(51) ,或嵌件B(52),或嵌件C(53)结构,对管钳应力集中截面(7)进行加强,或增加尼龙钳柄的刚性和强度。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嵌件A(51)为一对称结构,嵌件A(51)呈 “L”型,上部为“U” 型(10)、下部为“工”型(11)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A(51)在钳柄体注塑模具中是通过两个直径为3mm~6mm的定位孔A(6)以及与型芯(14)表面(12)相接触的内壁(13)来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B(52)由组件(521)和工字型钢嵌件(522)两部分组成;嵌件B(52)为一对称结构,组件(521)呈“L”型,上部为“U” 型,下部为为倒“凹”型结构,工字型钢嵌件(522)呈工字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C(53)是嵌件B的两部分合二为一,或是嵌件A(51)的下“工”型结构部分进行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嵌件(5)的工字型部分的腹板设若干孔眼,注塑时填充尼龙,增强嵌件与尼龙的结合强度,防止工作时撕裂;工字型结构沿钳柄轴线呈变截面等强度设计。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A(51)上部“U”型结构的两内壁(12)分别与钳柄体安装孔的两侧孔壁(13)重合,端面(8)与端面(9)相距2mm~5mm或平齐,其余部分位于钳柄体(1)内,其表面的尼龙厚度为2 mm ~6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工字型钢嵌件(522)在注塑钳柄体时作为嵌件预埋在尼龙钳柄体中,在注塑时,工字型钢嵌件(522)靠定位孔B(22)在模具中定位; 组件(521)在钳柄体完成注塑成型后,通过螺钉(15)和螺钉孔A(18)和螺钉孔B(181)连接安装到钳柄体(1)上;工字型钢嵌件(522)全部埋在钳柄体(1)内,组件(521)与工字型钢嵌件(522)间隔有一层2~6mm的尼龙层。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组件(521)与工字型钢嵌件(522)间或无尼龙层,其通过螺钉(15)精密相连。
10.实现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嵌件铸造或型材下料、嵌件去毛刺倒圆角、嵌件喷丸等表面处理、嵌件耦合处理、嵌件预热、嵌件在模具定位装配、注塑、冷却、检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A(51)、嵌件B(52)的组件(521)部分、嵌件C(53)采用铸造的方法制造,并进行热处理强化;所述嵌件B(52)的工字型钢嵌件(522)部分采用工字型钢;嵌件材料采用0.5mm~8mm厚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5)在使用前进行除锈、喷丸等表面处理,处理后在1~10小时内使用,否则应重新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嵌件在注塑前应该进行耦合处理,耦合剂采用NL-6620、NL-6610或尼龙胶水,处理必须均匀到位,处理后与使用前间隔不超过1~20小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钳柄体(5)注塑之前需对嵌件进行适当预热,预热温度控制在40℃~200℃;注塑后塑件在室内自然冷却,冬季注意适当保温。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一种嵌件增强尼龙管钳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钳柄体(5)在注塑时,浇口应该开在钳柄体头部附近,不应开在钳柄体尾部;注塑机根据钳柄体的大小应有选择大型号的,以保证足够的注塑压力和保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大学,未经江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352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网络冗余通信方法、装置和系统
- 下一篇:新型二十辊冷轧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