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以含IVB族金属氧化铝为载体的加氢活性保护剂、制备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4281.7 | 申请日: | 201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90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9 |
发明(设计)人: | 贾燕子;杨清河;聂红;李丁健一;孙淑玲;胡大为;李大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3/847 | 分类号: | B01J23/847;B01J27/195;B01J27/198;C10G45/04;C10G45/0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vb 金属 氧化铝 载体 加氢 活性 保护 制备 及其 应用 | ||
1.以含IVB族金属氧化铝为载体的加氢活性保护剂,含有含IVB族金属氧化铝载体和负载在该载体上的加氢活性金属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活性金属组分为选自Ⅷ族的至少一种金属组分与选自VB族的至少一种金属组分的组合,以氧化物计并以保护剂为基准,所述Ⅷ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2-15重量%,VB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2-15重量%。
2.根据1所述的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Ⅷ族的金属组分选自铁、钴、镍中的一种或几种,VB族金属组分选自钒和/或铌,以氧化物计并以保护剂为基准,所述Ⅷ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5-8重量%,VB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5-10重量%。
3.根据2所述的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Ⅷ族的金属组分为钴或镍,VB族金属组分为钒,以氧化物计并以保护剂为基准,所述Ⅷ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5-3重量%,VB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1-8重量%。
4.根据1所述的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IVB族金属氧化铝选自含IVB族金属的具有γ-、η-、θ-、δ-和χ-的单一或混合晶相的氧化铝,所述IVB族金属为钛,以氧化物计并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中IVB族金属的含量为0.1-6重量%。
5.根据4所述的保护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含IVB族金属氧化铝选自含IVB族金属的具有γ-、η-、θ-和δ-的单一或混合晶相的氧化铝,以氧化物计并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中IVB族金属的含量为0.3-4重量%。
6.根据5所述的保护剂,其特征在于,以氧化物计并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中IVB族金属的含量为0.5-2重量%。
7.一种以含IVB族金属氧化铝为载体的加氢活性保护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含IVB族金属氧化铝载体上负载加氢活性金属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活性金属组分为选自Ⅷ族的至少一种金属组分与选自VB族的至少一种金属组分的组合,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各组分的用量使所述催化剂中的所述Ⅷ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2-15重量%,VB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2-15重量%。
8.根据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Ⅷ族的金属组分选自铁、钴、镍中的一种或几种,VB族金属组分选自钒和/或铌,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各组分的用量使所述Ⅷ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5-8重量%,VB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5-10重量%。
9.根据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Ⅷ族的金属组分为钼或钨,VB族金属组分为钒,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各组分的用量使所述Ⅷ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0.5-3重量%,VB族金属组分的含量为1-8重量%。
10.根据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IVB族金属氧化铝选自含IVB族金属的具有γ-、η-、θ-、δ-和χ-的单一或混合晶相的氧化铝,所述IVB族金属为钛,以氧化物计并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中IVB族金属的含量为0.1-6重量%。
11.根据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IVB族金属氧化铝选自含IVB族金属的具有γ-、η-、θ-和δ-的单一或混合晶相的氧化铝,以氧化物计并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中IVB族金属的含量为0.3-4重量%。
12.根据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氧化物计并以所述载体为基准,所述载体中IVB族金属的含量为0.5-2重量%。
13.根据7、10、11或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IVB族金属氧化铝载体为含IVB族金属氧化铝的成型物,所述成型物由包括将氧化铝和/或氧化铝的前身物与含IVB族金属化合物、水、助成型剂含或不含胶溶剂进行混合、成型、干燥并焙烧的方法制备,所述的干燥条件为:温度40-350℃,时间为1-24小时,焙烧条件为:温度350-1000℃,时间为1-10小时。
14.根据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型方法为挤条成型,所述的干燥条件为:温度100-200℃,时间为2-12小时,焙烧条件为:温度600-950℃,时间为2-6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4281.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