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喷气烘筒烘干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7614.1 | 申请日: | 201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3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段新顺;段晓钰;柴淑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段新顺;郑州远见纺织印染数据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6B13/12 | 分类号: | F26B13/12;F26B21/00;F26B25/22;D06B15/00;D06B23/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0047 河南省郑州市郑东***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喷气 烘干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织物染色、印花、处理、整理和上浆领域的加热烘干设备,尤其涉及一种电子喷气烘筒烘干机及其喷气烘筒、废气热回收系统、冷凝水回收系统以及回潮率基准辊设置方法。
背景技术
在织物(“织物”一词应理解为包括经纱或层纱在内)染色、印花、处理、整理和上浆领域,热风烘干机(“热风烘干机”一词应理解为包括热定形机或焙烘机在内)、烘筒烘干机(“烘筒烘干机”一词应理解为包括联合机中的烘筒烘干单元在内)是织物湿处理工艺的常用烘干设备。热风烘干机采用热风对流加热方式,热使用效率较低,根据文献(参见1.染整节能/徐谷仓,陈立秋编.-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62.染整工艺设备/吴立编.-2版.-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0.5)记载,通常汽水比(“汽水比”的含义应理解为蒸发每一千克水分所消耗的蒸汽的千克数)为1.7~2.2,热效率为22.56%~29.03%;烘筒烘干机采用烘筒传导加热方式,通常汽水比为1.4~1.7,热使用效率约61.15%。
根据美国加州大学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于2010年10月29日出版的“Energy-Efficiency Improve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extile Industry(用于纺织工业能源效率改进机会)”(http://escholarship.org/uc/item/6jw8s2gz)记载,无论在室温还是高温环境,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有助于提高蒸汽烘筒烘干机的效率(The performance of steam cylinders can be enhanced by the use of directed air,either at ambient or elevated temperatures.Directed air equipment helps to disperse evaporated moisture.);大量的冷凝水应予回收,闪蒸汽应予利用(Since a large amount of steam is used in cylinder dryer,there is also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ondensate that should be recovered and returned to the boile
文献2也记载了向织物表面喷风可以提高烘干效率。
烘筒烘干机,通过平幅湿织物与蒸汽加热的烘筒面接触,高温筒面向低温湿织物传热,使织物中的水分加热蒸发散向周围空间,烘筒烘干控制,就过程控制来说,主要包括四个矛盾:(1)烘筒表面与织物的温度差推动热量向织物传递,织物表面与周围空间的水蒸汽浓度梯度推动水分向空气扩散,温度、湿度(“湿度”一词应理解为无特别声明时代表“织物周围空间水蒸汽与空气的体积比百分数或重量比百分数”,通常也称为“排气湿度”、“水蒸汽浓度”、“水蒸汽浓度/体积比”、“气氛湿度”或“烘房湿度”)、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是影响烘干效率的主要因素;(2)织物受张力作用以一定包角紧贴烘筒表面获得热量使水分蒸发,在织物的加热面和烘筒表面之间形成一层蒸汽垫,蒸汽垫阻碍热传导,其厚度取决于织物张力的大小,但张力又使织物产生伸长,而伸长率是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的过程指标之一;(3)水分扩散过程在织物的自由面会产生一层积滞蒸汽,该积滞蒸汽层提高了织物表面的蒸汽分压力,严重阻碍水分蒸发;(4)烘干后织物的回潮率(“回潮率”一词应理解为是采用国家标准术语,通常也称为“剩余含水率”、“含潮率”、“织物表面湿度”、“布身湿度”)控制决定热能消耗量,同时也是产品质量控制的重要过程指标之一。就效果控制来说,烘筒烘干控制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生产成本、热能管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段新顺;郑州远见纺织印染数据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段新顺;郑州远见纺织印染数据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761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