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耦型常压油腔双缸油气弹簧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47736.0 | 申请日: | 201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49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张红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红辉 |
主分类号: | F16F9/06 | 分类号: | F16F9/06;F16F9/2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51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耦型 常压 油腔双缸 油气 弹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汽车悬架及工程机械等的油气弹簧新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机械式被动悬架系统大都由减振器和螺旋弹簧、钢板弹簧组成。螺旋弹簧刚度通常是一个定值。为了保证在不同路面上车辆行驶的平顺性,需要悬架的刚度较软,因而需要较大的悬架空间。为此,在被动悬架系统中,人们设计了不同的变刚度弹簧来解决这一问题。比如变中径、变节距的螺旋弹簧,主副钢板弹簧悬架等等。
油气悬架是将油和气结合,利用气体的可压缩性作为悬架的弹性元件,利用油液的流动阻力实现减振,同时又利用油液的不可压缩性实现较为准确的运动和力的传递,利用油液流动的易控性实现各种大功率的控制。油气悬架系统由于其固有的刚度非线性,与其他型式的被动悬架相比较有着显著的优越性。油气悬架属于被动悬架,但又具有主动悬架的结构型式,具有只有主动悬架才能实现的部分功能和性能。所谓油气悬架是指以油液传递压力、用惰性气体(通常为氮气)作为弹性介质的一种悬架,它的弹性元件为蓄能器,减振元件则为悬架缸内部的节流孔、单向阀等。
油气悬架本身不是一个新概念,它最早使用在飞机的起落架上,用来提高飞机着陆的平稳性。50年代后期,人们逐渐将它应用到车辆中来,以提高车辆舒适性、操纵稳定性等性能。因此,油气悬架不仅具有较好的弹性特性,更重要的是它能方便地实现汽车运动姿态等的良好控制。为提高车辆行驶平顺性,国外小客车、载重卡车及工程机械上早已采用了油气悬架系统,特别在矿山自卸载重卡车上用的更为普遍。当车辆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可以减少地面传递给车身的冲击力,由于空载和满载载荷变化幅度大,车身高度变化较大,希望实现车身的高度可调,因此具有车姿控制能力的油气悬架具有非常强的技术竞争力,易于实现良好的平顺性,改善驾驶员的劳动条件,提高车辆的平均行驶速度和车辆的运输生产率。
油气悬架有多种形式。按单缸蓄能器形式,分为单气室、双气室、两级压力式等;按车桥各悬架缸是否相连可分为独立式和连通式;按车辆行驶过程中,悬架控制是否需要外部能量输入分为被动、半主动和主动油气悬架;单气室型油气弹簧还有油气分隔式和油气不分隔式。目前,国外油气悬架系统已商品化,应用于各类特殊底盘的结构中,如自卸汽车、地面起重机等,采用的形式也各有不同。
油气弹簧具有非线性刚度、非线性阻尼、单位储能比大、易于实现车姿控制等优点,能够实现良好的车辆运动性能。但也存在结构复杂,成本高,对密封装置要求高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解耦型新型常压油腔双缸油气弹簧,它采用双缸双杆双活塞的结构形式,使油气弹簧油腔保持常压从而降低密封要求,实现油气弹簧刚度、阻尼的完全解耦与控制,有利于实现理想的油气弹簧特性;同时有利于实现车姿控制等更高要求;结构紧凑,成本较低,有利于油气弹簧向中、小型车辆进行推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解耦型常压油腔双缸油气弹簧,它采用双缸双杆双活塞的结构形式,双活塞杆之间刚性连接,同时运动。所述油气弹簧具有并排布置的油缸和气缸;所述油缸由油缸活塞分成上下两腔,上腔为膨胀腔,下腔为压缩腔,在油缸活塞上加工连通两个腔的阻尼通道,在所述油缸中充满工作油液,当活塞上下运动迫使油液通过阻尼通道时,形成阻尼力用于耗散振动能量。其油缸活塞杆一端连接油缸活塞,一端由膨胀腔穿出。所述气缸也由气缸活塞分成上下两腔,上腔为补偿腔,下腔为气压腔,在所述气压腔内充满惰性气体,通过合适的气压承受车辆静态载荷,同时与外接气体压力调节装置相连,以实现车姿控制。所述气缸的补偿腔与油缸的膨胀腔通过管道相连,气缸的补偿腔用于容纳油缸中由于活塞杆上下运动导致的油液容积变化。其气缸活塞杆一端连接气缸活塞,另一端由补偿腔穿出。所述油缸和气缸的下端共同通过缸体底座固定缸体吊环,气缸活塞杆和油缸活塞杆位于缸体外一端共同通过活塞杆连接板固定活塞杆吊环。另外,为了使油缸压力保持常压,必须使所述气缸活塞的横截面积等于油缸活塞杆与气缸活塞杆的横截面积之和。
进一步,气缸的补偿腔和油缸间的连接管道可以设置控制阀门,用于必要时实现油气弹簧的刚性闭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红辉,未经张红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773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房中制冷设备的监控方法
- 下一篇:压电传感器的标定装置和标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