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塑料注塑成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8577.6 | 申请日: | 2011-03-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57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吴宪明;林昭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18 | 分类号: | B29C45/18;B29C45/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陈小雯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塑料 注塑 成型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成型模具,特别是涉及一种塑料注塑成型的模具。
背景技术
现有利用注塑成型方式于制出一塑胶成品的过程中,模具的设计、塑料的品质、塑料注入模具的压力或塑料于模具中的条件(如:时间、温度、压力及流速)都有可能为产品不良的因素之一。常见的不良情形包括塑胶成品的表面发生皱折、气泡、划碰撞伤、颗粒及进胶点阴影现象等等。
请参阅图1。图1绘示现有注塑成型方式所制成的塑胶成品P的俯视图。针对进胶点阴影D现象而言,塑胶成品P于成型时,进胶点阴影D常存在于此塑胶成品P背对进胶点的表面,且对应进胶点的位置。故相比较于其他位置,此塑胶成品P表面对应进胶点的位置上将产生较暗沈的色泽,导致外观具有不均匀的色泽。
因此,现有注塑成型方式所制出的塑胶成品仍存在不便与缺陷,而有待加以进一步改良,尤其是进胶点阴影存在现象。为了解决进胶点阴影存在现象,相关领域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方式被发展完成。因此,如何能有效地消除塑胶成品表面存在进胶点阴影的现象,实属当前重要研发课题之一,也成为当前相关领域亟需改进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注塑成型系统,通过利用注塑成型技术而制出一不具有进胶点阴影现象的塑胶成品。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料注塑成型系统,用以降低塑料注入模具的压力,进而均匀塑胶成品外观的色泽亮度,以于塑胶成品成型时,降低产生进胶点阴影现象的机会。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此种塑料注塑成型系统包含一注胶嘴、一成型模块及一进胶模块。注胶嘴用以喷出液态塑料。成型模块内含一成型模穴,用以由此成型模穴将液态塑料成型为一塑胶成品。进胶模块位于注胶嘴与成型模块之间,内含一进料管道,进料管道接通注胶嘴与成型模穴。进料管道包含一第一弯折段及一第二弯折段。第一弯折段及第二弯折段依序降低液态塑料的流速及压力。
此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进料管道还包含一回流段。回流段介于成型模穴与第二弯折段之间,用以增加液态塑料的移动行程,进而再次降低液态塑料的流速及压力。此外,此实施例中,回流段朝远离第二弯折段的方向渐缩其空间。
此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进胶模块还包含可相盖合的一公模及一母模。公模的一侧具有一第一波浪表面。母模的一侧具有一凹槽及一第二波浪表面,第二波浪表面为该凹槽的内壁。当公模与母模相盖合后,第一波浪表面与第二波浪表面的波峰与波谷交错设置,以形成第一弯折段及第二弯折段。
此实施例中,母模还包含一凸出部。凸出部位于第二波浪表面上,自第二波浪表面朝第一波浪表面延伸,且位于进料管道的第一弯折段内。凸出部正对注胶嘴,用以引导液态塑料至第二弯折段。
此实施方式的一实施例中,进料管道还包含一缓冲区。缓冲区介于注胶嘴与第一弯折段之间,用以提供塑料的缓冲。
综上所述,通过本发明塑料注塑成型系统可减缓塑料流速及压力的设计,使得塑胶成品成型时可均匀地及适时地填补成型模穴,进而降低其表面产生上述进胶点阴影现象的机会,导致塑胶成品外观的色泽亮度不均。
附图说明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附图的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现有注塑成型方式所制成的塑胶成品的俯视图;
图2为本发明塑料注塑成型系统依据一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塑料注塑成型系统依据此实施例的剖视图暨进料管道的放大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塑料注塑成型系统的公模、母模依据此实施例的立体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塑料注塑成型系统 520:连接块
200:注胶单元 530:公模
210:注胶嘴 531:第一波浪表面
300:成型模具 540:母模
400:成型模块 541:槽
410:成型模穴 542:第二波浪表面
500:进胶模块 543:凸出部
510:进料管道 M:液态塑料
511:入口段 P:塑胶成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857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片体供给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下一篇:基于双FFT的宽带自动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