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效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9157.X | 申请日: | 2011-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3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桂林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41004 广西壮族***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效 厌氧氨 氧化 污水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厌氧氨氧化污水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在1995年,荷兰deft工科大学的一个研究组第一次报道了厌氧氨氧化菌的存在。这种新发现的细菌,能够通过与原有工艺完全不同的代谢途径,在厌氧条件下,以氨氮为电子供体,亚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最终生成氮气。在使用厌氧氨氧化工艺的情况下,只需要将废水中大约一半的氨氮氧化成亚硝态氮,相较于传统工艺,能够大量节省氧气供给。此外,由于厌氧氨氧化菌为化能自养型细菌,不需要额外投加有机碳源,且剩余污泥量相较于传统工艺,大幅减少。所以,厌氧氨氧化工艺作为一种运行费用低且高效的工艺愈来愈受到各国的重视,并开展了大量研究。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的第一个实际工程花费了大约3年时间才最终运行成功。之后,虽然在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地相继有实际工程投入运行,但是起始的启动污泥大多来源于荷兰的Rotterdam污水处理厂。厌氧氨氧化微生物不同于以前的好氧及厌氧发酵工艺的微生物,微生物的富集本身将花费大量时间,且该细菌增殖速度非常缓慢,反应器的启动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特别是在遇到对该细菌产生毒害作用的物质时,生物反应速率迅速降低,甚至停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将造成亚硝态氮的大量积累,从而对细菌产生毒害作用,最终导致反应器运行的失败,甚至重新启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高效厌氧氨氧化的污水处理方法。
具体步骤为:
一、设有进水泵、循环泵、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及pH调节槽;污水从进水端经进水泵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底部进入,污水中的亚硝态氮及氨氮被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生物降解成氮气及硝态氮;
二、经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中三相分离器分离的污水,一部分由出水端直接排放,另外一部分由回流水管回流到脱氮槽,还有一部分经循环水管流入pH调节槽;
三、在pH调节槽中分别设置有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和pH在线测定装置对循环水的亚硝态氮的浓度及pH值进行在线监测,并将测定值传输到泵控制单元与酸液泵控制单元,以控制进水泵和酸液泵的运行及停止,经pH调节之后的循环水经循环泵直接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的底部泵入。
本发明主要针对短程硝化池的出水进行处理,从而达到运行费用低且高效的生物脱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示意图。
图中标记:P1-进水泵;P2-循环泵;P3-酸液泵;1-进水端;2-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3-三相分离器;4-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5-出水端;6-回流水管;7-循环水管;8-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9-pH在线测定装置;10-pH调节槽;11-泵控制单元;12-搅拌机;13-酸液泵控制单元;14-酸液。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设有进水泵P1、循环泵P2、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pH调节槽10。
一、污水从进水端1经进水泵P1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底部进入,污水中的亚硝态氮及氨氮被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中的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4分解成氮气及硝态氮;
二、经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中三相分离器3分离的污水,一部分由出水端5直接排放,另外一部分由回流水管6回流到脱氮槽,还有一部分经循环水管7流入pH调节槽10;
三、在pH调节槽10中设置有亚硝态氮在线测定装置8对循环水的亚硝态氮的浓度进行在线监测,并将测定值传输到泵控制单元11,以控制进水泵P1和循环泵P2;另设置有pH在线测定装置9对循环水的pH值进行在线监测,并将测定值传输到酸液泵控制单元13,以控制酸液泵P3将酸液14泵入pH调节槽10;经pH调节之后的循环水经循环泵P2直接从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的底部泵入。
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尺寸为:长×宽×高=10cm×10cm×120cm。pH调节槽10尺寸为:长×宽×高=15cm×30cm×20cm。上流式厌氧氨氧化槽2内填充有厌氧氨氧化菌及共生菌4污泥层。
利用本方法,采用连续进水方式,经为期一个月的启动运行之后,出水水质趋于稳定,在长达半年的运行期间内,装置运行稳定,进水水质和经过本系统处理后的出水水质中各污染物平均浓度见表1。
表1:进出水水质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桂林理工大学,未经桂林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915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钾盐固体矿井回填用混凝盐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可拆卸式均匀布水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