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齿围沙蚕立体人工育苗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9226.7 | 申请日: | 2011-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632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吕富;黄金田;吕林兰;赵卫红;於叶兵;王爱民;朱世明;崔恒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盐城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51***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齿围沙蚕 立体 人工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齿围沙蚕立体人工育苗的方法,属于水产苗种繁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在动物学分类上隶属于沙蚕科(Nereididae),围沙蚕属(Perinereis),俗称海蜈蚣、海蚂蝗等,主要分布在我国,是我国80多种沙蚕中生物资源量最大的一种,我国沿海从南到北的中高潮海滩都有分布,是潮间带多毛类生态类型的主要代表和优势种类,也是我国人工养殖和出口创汇的最主要种类。双齿围沙蚕营养丰富,干品中的粗蛋白含量超过50%,高者可达65%以上,并且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矿质元素、维生素及多种功能活性物质。因而其在食用、医疗保健、水产养殖及垂钓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用途,国内外市场需求量非常大,自然资源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常常出现有价无货,供不应求的情况。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双齿围沙蚕的研究,目前已就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生态分布、性腺发育、生活史和胚胎发育等许多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并在人工育苗、增养殖以及药用和医疗保健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应用研究。
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沿海一些渔民就利用自然繁育的苗种开展小规模的人工养殖,近年来,一些科研院所的学者加大了双齿围沙蚕人工育苗研究的力度,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工厂化人工育苗单位面积的苗产量从最初不到1万尾/m2大幅提高到5万尾/m2,偶尔可超过10万尾/m2。尽管如此,迄今我国双齿围沙蚕的苗产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养殖生产的需求,成为制约双齿围沙蚕人工养殖业发展的瓶颈。究其原因,这主要与双齿围沙蚕各期幼虫的生活习性相关。刚孵化出膜的幼虫为3刚节疣足幼虫,营浮游生活,发育至4刚节疣足幼虫末期逐渐开始底栖,至5刚节疣足幼虫末期时全部底栖。从而使浮游时的正常密度转变成底栖时的超高密度,导致大批幼虫因密度过高死亡。现有的育苗模式从受精卵繁育到体长1cm苗种的育成率低,且成本高、苗产量低。本发明从4刚节中后期疣足幼虫开始采取立体育苗技术,在不扩建室内育苗池的情况下,有效扩大幼虫的底栖面积,同时优化育苗条件提高各期幼虫的存活率,从而提高育成率和单位体积育苗池的出苗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双齿围沙蚕立体育苗方法,在不扩建室内水泥育苗池的情况下,有效扩大幼虫的底栖面积,同时优化育苗条件提高各期幼虫的存活率和生长速度,从而提高育成率和苗产量,为双齿围沙蚕的大规模人工养殖提供充足的优质苗种。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双齿围沙蚕立体人工育苗方法,包含以下步骤:(1)异沙蚕捞取和消毒;(2)产卵、孵化和浮游幼虫培育;(3)底栖幼虫立体培养;(4)出苗。
所述步骤(1)中消毒的做法为:将异沙蚕放入含甲醛200ppm的消毒海水中,让其自由游动2~3min后,再捞起放入消毒海水中洗去残留的甲醛。
所述步骤(2)操作如下:a、将消毒的雌雄异沙蚕按3∶1的比例放入产卵池,密度3~5条/L,不间断适量充气,待产卵排精后,捞去异沙蚕,收集受精卵;b、将受精卵放入孵化池内,受精卵初始密度3~4×104粒/L,孵化期间不间断充气,水面呈沸腾状,使受精卵悬浮于水中;c、幼虫孵化出膜后,减少气量,水面有米粒大小的气泡为宜,至3刚节疣足幼虫后期开始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牟氏角毛藻各10×104cell/ml,EM菌5~15×108cell/ml,一直培育至4刚节疣足幼虫中后期。受精卵孵化期间每天加水5~10%,3、4刚节疣足幼虫期间每天换水10~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盐城工学院,未经盐城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922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提高传统豆腐生产产量的方法
- 下一篇:枢纽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