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地伸缩式工业用电耦合器及其插头、插座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0534.1 | 申请日: | 2011-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52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宁;彭晓兰;冯长根;庄亮;曾庆轩;张鼎曦;张千里;钱新明;黄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宁 |
主分类号: | H01R13/02 | 分类号: | H01R13/02;H01R13/24;H01R13/44;H01R13/631;H01R13/639;H01R13/648;H01R24/00;H01R4/4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44 北京市西***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地 伸缩 工业 用电 耦合器 及其 插头 插座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地伸缩式工业用电耦合器及其插头、插座,它主要适用于工业用途户内和户外使用的额定工作电压不超过690V的插头和插座、电缆耦合器和器具耦合器等。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工业用插头和插座、电缆耦合器和器具耦合器是直接插入式的,即插入——通电,拔出——断电;系将工业用设备及器具的插头直接插入带有电源的插座的插孔里或直接插入带有电源的耦合器里,达到用电之目的。此种插头、插座或耦合器比较简单、方便,但不能保证同步插入,造成经常“起弧”,损坏用电设备及器具,甚至酿成用电事故;此种插头、插座或耦合器接地不可靠、存在着“地线与相线、中线同步同时接通、同步同时分离”的隐患;此种插头、插座或耦合器危险性较大,工人常因不小心将手或导电物体误入插套或因用电设备及器具漏电而触电,伤亡事故时有发生;此种插头、插座或耦合器可靠性较差,常出现接触不良,乃至插头松脱等故障;故实用中不能令人满意。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的工业用插头、插座和耦合器不安全、危险性大、接地不可靠、故障率高、可靠性差等缺点,特别是要杜绝“地线与相线、中线同步同时接通、同步同时分离”时的隐患,同时又要确保接触压力均匀且接触高可靠,特提出一种接地金属触面间的可靠接通是靠接地伸缩式弹力机构的有效伸缩并啮合来可靠保障该插头、插座或耦合器每次插接时接地金属触面间最先接通,而后相线、中线再接通,每次拔出时相线、中线先分离,接地金属触面之间最后分离的,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接地可靠、故障率低、接触压力均匀、安全可靠、造价低的其地线的接通是靠接地金属体之间的伸与缩的方式来完成接地金属触面A与接地金属触面B的连接并可靠接通的一种接地伸缩式工业用电电耦合器及其插头、插座(若不需接地时,可换为其中线的接通是靠接中金属体之间的伸与缩的方式来完成接中金属触面A与接中金属触面B的连接并可靠接通的一种接地伸缩式工业用电电耦合器及其插头、插座),以弥补目前的不足。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接地伸缩式工业用电耦合器,包括至少一由耦合插头栓体和耦合插头后盖套组成的电耦合插头和至少一电耦合插座和至少一接地伸缩式弹力机构,其特征在于该耦合器的接地伸缩式弹力机构是由至少一接地伸缩式金属体A和至少一弹簧组成的,所述接地伸缩式金属体A的一端设置有与位于另一接地金属体B一端的接地金属触面B相匹配的接地金属触面A,接地金属触面A与接地金属触面B是通过接地伸缩式弹力机构的作用来完成该耦合器插接时接地金属触面A与接地金属触面B最先接通,拔出时接地金属触面A与接地金属触面B最后分离的;所述电耦合插头的耦合插头栓体上设置有至少两凸起的与电耦合插座上的第二导向元件形状相对应的第一导向元件,所述第一导向元件与电耦合插座上耦合插座栓孔内的第二导向元件相配合,引导自身的耦合插头栓体准确插入耦合插座栓孔内并相对于耦合插座栓孔旋转,第一导向元件凸起的背面设置有至少一与电耦合插座上的同电缆相连的位于导电金属体B一端的金属啮合触面B相匹配的金属啮合触面A,所述电耦合插座上至少设置有一耦合插座栓孔,耦合插座栓孔的孔壁上设置有与电耦合插头上的第一导向元件形状相对应的第二导向元件,引导第一导向元件顺利进入第二导向元件的工作槽里,第二导向元件工作槽的末端设置有至少一与电耦合插头上的位于导电金属体A一端的金属啮合触面A相匹配的金属啮合触面B,所述的电耦合插头上的金属啮合触面A与电耦合插座上的金属啮合触面B是通过装在电耦合插头上或电耦合插座上的接地伸缩式弹力机构的回弹力的作用相互啮合来完成电连接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宁,未经张宁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05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