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掀式连动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50816.1 | 申请日: | 2011-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256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黄哲宏;刘大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16 | 分类号: | H05K7/16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喻学兵 |
地址: | 中国台湾桃园***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掀式连动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可掀式连动机构,特别是一种具有夹掣限位结构的可掀式连动机构。
背景技术
具有显示器的手持式装置(例如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携带型游戏机等)常会将其显示器与本体借由一枢纽结构(hinge structure)相连接,该枢纽结构借由弹簧与凸轮的组合,使得显示器可相对本体旋转。
随着手持式装置薄型化的趋势,手持式装置中的电子元件及机械元件的体积都需大幅缩减,枢纽结构的体积势必也需缩减。然而,当枢纽结构的体积缩减时,枢纽结构中的凸轮在长时间使用下容易磨损,使得枢纽结构的可靠度降低。此外,凸轮的体积缩减将会使得凸轮制造不易,进而提高凸轮的制造成本。由上述可知,枢纽结构较不适合电子产品的薄型化。
请参阅图11,除了上述缺失外,已知的枢纽结构20与手持式装置的电路板21结合时,枢纽结构20会占据电路板21大量的空间;被枢纽结构20占据的电路板21的空间将无法供其他电子元件设置,且有碍于电路板21体积的缩减。电路板21体积难以缩减时,手持装置也就难以薄型化。
有鉴于此,提供一种适合手持式装置薄型化的显示器与本体的连动机构(linkage mechanism),乃为此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其可连接两物体,以利于其中一物体可相对另一物体掀起及盖合。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掀式连动机构,其体积易于缩减,因此较适合于手持式装置的薄型化。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揭露的可掀式连动机构,包含: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一摆动板、一第一枢轴、一第二枢轴、及一第三枢轴;其中,第一板件包含一第一上表面及与第一上表面相对的一第一下表面;第二板件包含一第二上表面、与第二上表面相对的一第二下表面及一夹掣限位结构,第二下表面朝向第一板件的第一上表面,夹掣限位结构设置于第二下表面,且具有相对的二夹掣面;第一枢轴枢接第二板件及第一板件;第二枢轴枢接摆动板及第一板件;第三枢轴设置于夹掣限位结构内以枢接摆动板及第二板件,第三枢轴具有一端部,可滑动地被夹掣于二夹掣面间。
借此,当第二板件相对于第一板件掀起时,第二板件依据第一枢轴转动,摆动板依据第二枢轴转动,且第三枢轴的端部于夹掣限位结构内,自一第一位置滑动至一第二位置。
为让上述目的、技术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以较佳的实施例配合所附图式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夹掣限位结构及第三枢轴的端部的放大详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另一平面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一较佳实于盖合状态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掀起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9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时的立体组合图;
图10为本发明的可掀式连动机构的第二较佳实施例于盖合状态的俯视平面图;以及
图11为已知的枢纽结构与电路板结合的俯视平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本发明』
1、2可掀式连动机构
11第一板件
111第一上表面
112第一下表面
113缺口
12第二板件
121第二上表面
122第二下表面
123夹掣限位结构
1231、1232夹掣面
1233悬臂板
1234凸块
1235定位槽
124导轨
13摆动板
131缺口
14第一枢轴
141第一轴线
15第二枢轴
151第二轴线
16第三枢轴
161端部
162第三轴线
17滑动板
18电路板
『已知』
20枢纽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08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研磨装置
- 下一篇:内部连接结构、平型组合导体、以及便携式个人计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