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数字图像导航的体外磁控制药物释放胶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1490.4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91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颜国正;刘华;王志武;姜萍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M31/00 | 分类号: | A61M31/00;A61B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达专利事务所 31201 | 代理人: | 王锡麟;王桂忠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字图像 导航 体外 控制 药物 释放 胶囊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的是一种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的装置,具体是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导航的体外磁控制药物释放胶囊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代人由于工作节奏加快、饮食不均、导致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日趋升高,消化道疾病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常见的一种疾病,据统计分析发现,消化道疾病正在向低龄化和隐蔽化方向发展。消化道疾病的可视化检测对于消化道疾病的预防和诊疗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人体全消化道总长9米,由于消化道形状属于细长管道,分布于人体躯干各个器官之间,全消化道结构的不规则封闭性,给临床上消化道疾病的检测和治疗带来很大的挑战。
临床上实施的消化道疾病的可视化检测主要有两种:胃肠、肠镜和胶囊内窥镜两大类。胃镜、肠镜检测属于主动检测,能够实现对全消化道疾病“定点”诊断,但胃镜、肠镜检测过程中可能存在导致胃创伤、肠创伤的风险,检测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巨大的痛苦。胶囊内窥镜检测属于无创检测方法,患者口服胶囊内窥镜后即可实施消化道疾病的检测,不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感觉,但胶囊内窥镜在患者消化道内只能跟随消化道的蠕动开展诊断,胶囊内窥镜的运动完全属于被动运动方式,胶囊内镜对于消化道疾病的诊断也属于“局部性”和“随机性”诊断,不能对消化道疾病实施主动“定点”诊断,胶囊内窥镜诊断全过程存在很大的盲区,极大限制了胶囊内窥镜在全消化道疾病可视化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另一方面,在确诊消化道发现疾病等疾病时,临床上可以采用的治疗方案:对于胃部以上消化道和结肠以下消化道可在胃镜和肠镜的视频图像导航下开展治疗,但在治疗过程中仍然存在导致胃创伤、肠创伤的风险,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承受巨大的痛苦;而对于小肠所在的消化道存在的疾病,无法采用传统的胃镜和肠镜进行治疗,对于小肠存在的疾病必须通过手术方法开展治疗,这对于患者而言造成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而现有胶囊内镜仅仅具体消化道图像的拍摄功能,不具备发现消化道产生后对消化道疾病开展治疗的功能,因此无法对消化道疾病开展治疗。
经过对现有技术的检索发现,发表在《现代制造工程》2009年第8期上的学术论文“药物释放微胶囊控制电路的设计与研究”,公布了一种用于消化道药物释放的微胶囊结构,通过控制微型磁控制开关使药仓内的药物被压缩弹簧释放出来。
但该技术形成的微胶囊至少存在如下两个缺点:首先,没有消化道图像导航帮助,不能确定药物释放的位置;其次操作者缺乏体外操作控制微胶囊姿态和位置的能力,不能主动控制微胶囊姿态和位置,以上两个缺点的限制,使该发明专利无法应用于临床实际。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基于数字图像导航的体外磁控制药物释放胶囊系统,实现主动控制该药物释放胶囊系统在消化道内的姿态和位置,克服胶囊系统受消化道蠕动“被动”运行方式的缺陷,药物释放胶囊系统携带的数字图像传感器能够对消化道图像进行拍摄,并通过无线传输方式传送至体外,医生根据拍摄到的图像对消化道疾病开展详细的诊断,当发现有疾病时,通过体外磁场,操作者控制药物释放胶囊系统“定位”于疾病部位,药物释放胶囊系统可以将疾病部位的图像实时传送至体外,在胶囊数字图像的导航,操作者控制药物释放胶囊系统对疾病部位“耙向”施药治疗,在施药过程中的任意时刻,药物释放胶囊系统可以将图像系统传送至体外,为操作者的体外磁控制和施药控制提供图像导航帮助,直至完成病灶部位的施药治疗全过程。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包括:药物释放胶囊、体外磁驱动装置、体外施药控制装置和体外图像实时处理装置,其中:药物释放胶囊位于消化道内进行药物缓释,体外施药控制装置与药物释放胶囊以无线方式连接并传输药物释放控制信息,体外图像实时处理装置与药物释放胶囊以无线方式连接并传输胶囊视频信息并以图形方式输出,体外磁驱动装置与药物释放胶囊通过磁力实现对药物释放胶囊姿态和位置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14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