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检测奥硝唑的抗脆弱类杆菌感染的疗效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1797.4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28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肖洋;张雅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49/00 | 分类号: | A61K49/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楼高潮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检测 硝唑 脆弱 杆菌 感染 疗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检测奥硝唑的抗脆弱类杆菌感染的疗效的方法。
背景技术
厌氧菌是机体正常菌群。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引起疾病。在临床厌氧菌感染中,类杆菌占1/3以上,其中脆弱类杆菌在类杆菌中占1/2以上。因此,研究厌氧菌感染机理对防治厌氧菌的感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厌氧菌药物为甲硝唑和替硝唑,甲硝唑作为较早治疗厌氧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已在临床取得较好的效果。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厌氧菌对甲硝唑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且该药用药时间长,副作用大。替硝唑作为甲硝唑的升级替代产品,现已被广泛应用。但随着替硝唑的广泛使用,其耐药菌株和不良反应的出现也在不断增加,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寻求一种新型的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已成为本技术领域内丞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检测奥硝唑的抗脆弱类杆菌感染的疗效的方法,为奥硝唑新型的抗厌氧菌感染的药物验证了可能性。
本发明的一种检测奥硝唑的抗脆弱类杆菌感染的疗效的方法,具体步骤为:
首先,采用均衡分组将实验用小鼠分为13组:用于注射奥硝唑的小鼠6组,用于注射替硝唑的小鼠6组,空白对照组小鼠1组;
然后,将13组小鼠中每只小鼠的腹腔注射8×108CFU的脆弱类杆菌致小鼠感染,感染6小时后,在6组小鼠的尾静脉注射奥硝唑,另外6组小鼠的尾静脉注射替硝唑,1组空白对照组的小鼠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最后,连续观察7天,记录动物死亡数,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奥硝唑和替硝唑对实验菌株感染小鼠半数有效量、半数有效量的95%的可信限采用Bliss法程序软件进行计算,两种药物半数有效量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优选的,所述均衡分得的13组小鼠中,每组为20只小鼠。
优选的,所述实验用小鼠为雄性,体重18g。
优选的,所述脆弱类杆菌为临床分离的致病菌株。
有益效果:经检测奥硝唑的抗脆弱类杆菌感染的疗效的方法,分析得出,奥硝唑的抗脆弱类杆菌感染的疗效与替硝唑相当,继而为奥硝唑代替替硝唑作为用于抗厌氧菌的新药提供了可能性。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1材料和方法
药品:奥硝唑为西安博华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产品,替硝唑由扬子江药业提供。
动物:昆明小鼠,雄性,体重18g,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
实验菌株:脆弱类杆菌为临床分离的致病菌株,实验前再次鉴定。
感染动物保护实验:采用均衡分组将小鼠分为13组(注射奥硝唑6组,注射替硝唑6组,空白对照组1组),每组20只。每只小鼠腹腔注射8×108CFU的脆弱类杆菌致小鼠感染,感染后6小时,在2个6组的小鼠的尾静脉分别注射奥硝唑和替硝唑,1组空白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连续观察7天,记录动物死亡数。
2实验结果处理
奥硝唑和替硝唑对实验菌株感染小鼠半数有效量(ED50)、半数有效量(ED50)的95%的可信限采用中国药学会提供Bliss法程序软件进行计算,两种药物半数有效量(ED50)的显著性检验采用t检验。
3实验结果
奥硝唑对感染小鼠体内保护实验结果见附表。由表中可见奥硝唑和替硝唑对实验菌株的半数有效量(ED50)分别为9.18mg/kg和9mg/kg,其保护作用两药相似(P>0.05)。
表1奥硝唑对感染小鼠体内保护实验结果
表2替硝唑对感染小鼠体内保护实验结果
*表示半数有效量(ED50)的95%的可售限
3结论
奥硝唑是继替硝唑后研制成功的用于抗厌氧菌的新药,且有取代替硝唑的趋势。本结果表明,替哨唑对无芽胞厌氧菌的代表菌种脆弱类杆菌所致的动物感染与替硝唑显示相当的疗效。奥硝唑作为一种新型硝基咪唑药物,将为抗厌氧菌感染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是在于让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是根据本发明内容的实质所作出的等效的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未经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17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