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雨水管网末端原位污染物处理方法及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2977.4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93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何成达;吴军;丛海兵;高伟;孙向婧 | 申请(专利权)人: | 扬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南京中新达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26 | 代理人: | 孙鸥;朱杰 |
地址: | 225009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雨水 管网 末端 原位 污染物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城市地面径流初期雨水污染物处理方法与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雨水管网末端原位污染物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城市面源污染被降雨径流冲刷经屋面、道路等途径汇流进入雨水管道,再进入城市水体,城市雨水面源污染主要包含在初期雨水中。因此,加强对初期雨水污染进行拦截处置是削减雨水面源污染的主要手段。
在本发明之前,现有的初期雨水污染物管网末端处理技术是先收集调蓄,然后处理。收集调蓄是通过建设雨水调蓄设施,将初期雨水进行收集,待雨季过后在现场处理或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但该方法需要在雨水排放口附近建设大容积的初期雨水收集设施,在实际应用中受河道、岸坡实际空间限制,且工程投资大,日常运行管理复杂,难以广泛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缺陷,设计、研制一种雨水管网末端污染物原位处理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雨水管网末端原位污染物处理方法,其主要技术步骤在于:
(1)初期雨水先进入竖流沉淀井;
(2)通过溢流口进入多功能净化槽;
(3)净化槽内分隔为三个区,分别装填三种填料;前区是悬浮生物球填料、中区是被改性凹土填料,后区是载银的控藻填料;所述的悬浮生物球填料是球形悬浮填料;所述的改性凹土填料是改性凹土吸附剂;所述的控藻填料是载有四氧化四银填料;
(4)初期雨水在前区中与悬浮生物球填料表面生物膜接触,初期雨水中COD、TN被降解去除;
(5)再与中区中的改性凹土填料接触,初期雨水中PO43-被吸附去除;
(6)最后与后区中的控藻填料接触,抑制装置内水体藻类生长。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是:
雨水管网末端原位污染物处理装置,雨水管通过竖流管连通竖流沉淀井,其主要技术特征在于竖流沉淀井连通前区,前区中放置悬浮生物球填料;前区通过第一过水口与中区连通,中区中放置改性凹土填料;中区上部与后区连通,后区中放置控藻填料。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在于针对初期雨水污染物特征,能够有效去除初期雨水颗粒无机物、颗粒有机物、总氮和总磷,显著减少初期雨水污染物对河流的输入量,能够去除初期雨水中70%以上的颗粒无机物、颗粒有机物,并抑制装置内藻类的生长。适用于控制城市景观河的初期雨水污染,降低初期雨水对城市景观河水质的污染程度,有利于恢复河道生态系统。该装置对初期雨水的COD、TN和TP平均去除50%、35%和35%以上。该装置无动力消耗,结构简单,效果可靠,维护方便。
本发明无动力消耗,结构简单,维护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结构示意(平面)图。
图2——图1中的A-A剖面图。
图中各标号所对应的部件名称是:
雨水管1、竖流沉淀井2、悬浮生物球填料3、改性凹土填料4、控藻填料5、竖流管6、第一过水口7、第二过水口8。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
雨水管1通过竖流管6连通竖流沉淀井2,竖流沉淀井2连通前区3,前区3中放置悬浮生物球填料;前区3通过第一过水口7与中区4连通,中区4中放置改性凹土填料;中区4上部与后区5连通,后区5中放置控藻填料;后区5底部设置第二过水口8。前区3、中区4和后区5合称净化槽。
所述的悬浮生物球填料是指一种水处理用的球形悬浮填料,规格Φ80mm或Φ100mm;所述的改性凹土填料是指一种水处理用的改性凹土吸附剂;所述的控藻填料5是指一种水处理用的载有四氧化四银填料。
应用步骤说明:
初期雨水先经雨水管1并通过竖流管6进入竖流沉淀井2;通过上部溢流口进入多功能净化槽的前区3上部,然后在前区3内向下流,在此过程中,初期雨水与悬浮生物球填料表面生物膜接触,表面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吸收了初期雨水中COD、TN,并使被降解去除;然后通过前区3下部第一过水口7进入中区4下部并向上流,与中区4中的改性凹土填料接触,改性凹土填料中的有效成份改性凹土使初期雨水中PO43-被吸附去除;再从中区4上部溢流至后区5的上部向下流,与后区5中的控藻填料接触,控藻填料中的四氧化四银成份通过电化学作用抑制内水体藻类生长,使之达到要求。
对上述各部分处理的测试分析:
在前区3,试验检测的数据表示,初期雨水中COD、TN的含量经本装置处理后被去除50%、3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扬州大学,未经扬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29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压力咖啡机的咖啡包冲泡装置
- 下一篇:活动头洗车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