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系统以及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2996.7 | 申请日: | 201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54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05 |
发明(设计)人: | 张建龙;林伯璋;魏建隆;陈正欣;苏靖媛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正隆股份有限公司;林伯璋 |
主分类号: | F28D20/02 | 分类号: | F28D20/02;F25D3/00;F24F5/00;F24F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韩龙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动 潜热 热能 储存 装置 系统 以及 控制 方法 | ||
1.一种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用于储存该电动载具充电时产生的冷度或热能,以及释放该冷度或热能来调节该电动载具乘客舱内的温度,该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包含腔室、位于该腔室内的多个热导性增强单元以及填入该腔室内的相变材料。
2.如权利要求1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腔室封闭并位于设有可旋转接头的第一盖板与设有多个散热片的第二盖板之间。
3.如权利要求2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盖板以及该第二盖板分别附加第一格栅以及第二格栅,在其间纵向固定该等热导性增强单元。
4.如权利要求1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腔室部分包围蒸气压缩冷冻循环的蒸发器或冷凝器。
5.如权利要求4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腔室部分被多个散热片围绕。
6.如权利要求1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导性增强单元选自于石墨、碳、导热金属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群组之中。
7.如权利要求1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等热导性增强单元为平板、线圈、丝、条、纤维、粉末、管或泡沫的形状。
8.如权利要求1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调整该相变材料用来储存冷度,并且具有范围从-100至20℃的相变温度。
9.如权利要求1的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特征在于,调整该相变材料用来储存热能,并且具有范围从20至500℃的相变温度。
10.一种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包含腔室、位于该腔室内的多个热导性增强单元以及填入该腔室内并且具有相变温度低于5℃的相变材料;以及
第二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热连接,该第二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包含腔室、位于该腔室内的多个热导性增强单元、填入该腔室内并且具有相变温度高于0℃的相变材料以及与该腔室热连接的多个散热片。
11.如权利要求10的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的该相变材料具有高于250焦耳/公克的熔化潜热。
12.如权利要求10的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的该相变材料为水或具有低于或等于0℃的相变温度。
13.如权利要求10的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一热传递装置,用来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将冷度传递至该第二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
14.如权利要求13的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传递装置包含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和第二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连接的循环管,以及在该循环管内循环的热传递流体。
15.如权利要求10的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和第二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的该等热导性增强单元分别选自于石墨、碳、导热金属及其组合所构成的群组之中。
16.如权利要求15的用于电动载具的潜热型热能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和第二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的该等热导性增强单元分别为平板、线圈、丝、条、纤维、粉末、管或泡沫的形状。
17.一种提供热调节空气进入电动载具驾驶舱内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
热能产生设备;
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其填入相变材料并且与该热能产生设备热连接,以储存因此产生的该热能;以及
通风装置,用于驱动空气通过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藉此使该空气进行热调节并且进入该驾驶舱。
18.如权利要求17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含移动设备,其被调整用来携带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接触该热能产生设备,并且用于将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与该热能产生设备分离。
19.如权利要求17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热能产生设备包含热电模块,该模块具有与该第一潜热型热能储存装置相对的一侧,并且设有散热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正隆股份有限公司;林伯璋,未经旭正隆股份有限公司;林伯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2996.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