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回检测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3570.3 | 申请日: | 2011-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69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维;田涛;赵青;张明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6 | 分类号: | H04L12/2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滕一斌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环回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在通信领域中,为了保证通信设备能够正常接收和发射信号,常常通过环回检测的方式对通信设备进行功能检测,即通过自发自收的形式,检测通信设备是否能正常接收和发射信号。
现有技术在实现环回检测时,采用双工器的两个滤波器通道间耦合,即TX(Transmission,发送)通路与RX(Receiver,接收)通路间开单个或多个耦合孔方式,并根据四端口耦合器原理增加环行器、负载等结构及器件来实现环回检测功能。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缺点:
双工器的两个滤波器通道间开单个或多个耦合孔实现环回检测,需要有环形器和隔离器等器件,成本较高,又由于环行器本身结构特点,需要增加很大一块体积,且可靠性不高。
发明内容
为了在降低成本的前提下,保证环回检测的可靠性,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回检测装置及方法。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环回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依次相连的第一端口、第一滤波器通道、天线端口、第二滤波器通道、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滤波器通道包括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之间包括至少三个谐振腔,所述第一谐振腔和所述第二谐振腔之间具有一个耦合孔。
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环回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第一端口发射第二端口频段信号;
所述第二端口频段信号通过所述第一端口、第一滤波器通道、天线端口、第二滤波器通道传送至第二端口;
所述第二端口接收所述第二端口频段信号,并输出得到环回检测信号。
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环回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从第二端口发射第一端口频段信号;
所述第一端口频段信号通过所述第二端口、第二滤波器通道、天线端口、第一滤波器通道传送至第一端口;
所述第一端口接收所述第一端口频段信号,并输出得到环回检测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在第一滤波器通道的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之间开设耦合孔,使第二端口频段信号可以从第一滤波器通道通过,从而实现环回检测,该技术方案仅需在双工器内部的谐振腔之间开设一耦合孔即可,不仅成本较低,且该种结构下的双工器在环回检测过程中的可靠性比较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提供的环回检测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环回检测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环回检测装置内的信号通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一种耦合孔模型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种耦合孔模型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提供的第二种耦合孔模型俯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三提供的环回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四提供的环回检测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环回检测装置,参见图1,该装置包括:
依次相连的第一端口101、第一滤波器通道102、天线端口103、第二滤波器通道104、和第二端口105;第一滤波器通道102包括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该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之间包括至少三个谐振腔,该第一谐振腔和第二谐振腔之间具有一个耦合孔。
可选地,第二滤波器通道104包括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该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包括至少三个谐振腔,该第三谐振腔和第四谐振腔之间具有一个耦合孔。
相应地,第一端口101为发射端口,第二端口105为接收端口;第二端口105接收从沿第一端口101、第一滤波器通道102、天线端口103、第二滤波器通道104发送的第二端口频段信号,得到环回检测信号;
或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357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