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催化苯合成环己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56208.1 申请日: 2011-03-09
公开(公告)号: CN102671659A 公开(公告)日: 2012-09-19
发明(设计)人: 姜涛;刘会贞;韩布兴;梁曙光;王伟涛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主分类号: B01J23/60 分类号: B01J23/60;C07C13/20;C07C5/11
代理公司: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地址: 100190 ***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催化 合成 己烯 催化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催化苯合成环己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新型催化剂及其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环己烯具有活泼的双键,它可直接氧化制备环己酮和己二酸、水合制环己醇,这就缩短了己内酰胺和己二酸的制备路线,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还可开发环氧环己烷、克螨特、环己醇、环己醇丙稀酸脂、赖氨酸饲料添加剂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其下游产品应用于多种行业,拥有巨大的市场。

环己烯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环己醇脱水法、卤代环己烷脱卤代氢法、环己烷脱氢法、苯加氢法等。1963年Hartog(F.Hartog,P.Zwietering,J.Catal.,1963,2,79.)提出由芳香族化合物部分加氢制相应的烯烃。由苯出发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烯是一条非常经济的工业化路线,但由于苯比较稳定,而且环己烷的热力学稳定性比环己烯的要高得多(环己烷的标准生成热为-153.4kJ/mol,环己烯的为-63.9kJ/mol),所以苯加氢反应很难被控制在生成环己烯阶段,大部分生成最终产物环己烷,高转化率、高选择性地由苯加氢制备环己烯仍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为此,国内外研究者作了大量的研究,目前,苯的选择性加氢以Ru基催化剂为主,普遍采用不同制备方法、不同载体或添加第二成分来改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现有苯加氢制环己烯方法基本以水为溶剂,并添加有机(如胺、醇等)或无机助剂(如NaOH、ZnSO4等)等以提高环己烯的选择性。中国专利01122208.5公开了一种Ru-Zn(或Fe)-B/ZrO2催化剂,在ZnSO4存在时,苯转化率40%,环己烯选择性85%,其催化剂制备方法和活性评价方法完全不同于本发明。Wang等报道了Ru-Zn/m-ZrO2催化剂,在还原和苯加氢反应时均使用ZnSO4,得到40%左右的环己烯产率(J.Q.Wang,Y.Z.Wang,S.H.Xie,M.H.Qiao,H.X.Li and K.N.Fan,Appl.Catal.A,2004,272,29.)。

一些研究报道了在不使用添加剂的条件下进行苯加氢制备环己烯。如:在甲基环己烷和水的混合溶液中Ru-Fe/TiO2催化苯加氢,环己烯产率低于10%(J.W.da-silva and A.J.G.Cobo,Appl.Catal.A,2003,252,9.);在离子液体中Ru0催化苯加氢,环己烯产率仅2%(E.T.Silveira,A.P.Umpierre,L.M.Rossi,G.Machado,J.Morais,G.V.Soares,I.J.R.Baumvol,S.R.Teixeira,P.F.P.Fichtner and J.Dupont,Chem.Eur.J.,2004,10,3734.);采用RuCoB/γ-Al2O3(3.8wt% Ru)催化剂时环己烯产率可达28.8%(G.Y.Fan,W.D.Jiang,J.B.Wang,R.X.Li,H.Chen and X.J.Li,Catal.Commun.,2008,10,98.)。催化剂主要成分Ru为贵金属,目前开发的催化剂中Ru的含量较高,日本旭化成公司的工业生产用催化剂Ru含量达60%(H.Nagahara and M.Konishi,US Patent 4,734,536(1988)to Asahi Kasei Kogyo Kabushiki Kaisha.),致使催化剂成本较高。此外,添加剂的使用带来了设备的腐蚀、污染和后续分离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亟待开发价廉、高效、高选择性、无腐蚀性的新型苯选择性加氢制备环己烯的催化体系。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催化苯合成环己烯的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的催化剂Ru/ZnO-Zr(OH)4,由Ru、ZnO和Zr(OH)4组成;所述催化剂中,Zn和Zr的物质的量比为(10-20)∶(1-5),Ru的负载量为所述催化剂的总质量的1%-5%。

上述催化剂中,Zn和Zr的物质的量比具体可为10∶1、10∶2、10∶3、10∶5、12∶1或20∶1;Ru的负载量为所述催化剂的总质量的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62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