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抗褐飞虱基因位点bph20(t)的SSR标记BYL8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8591.4 | 申请日: | 2008-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95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杨朗;李容柏;李杨瑞;韦素美;黄大辉;刘驰;黄立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N15/11 | 分类号: | C12N15/11;C12Q1/68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加岭;张庆敏 |
地址: | 530007 广西壮族自治***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褐飞虱 基因 bph20 ssr 标记 byl8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08年11月20日,申请号为:200810226943.0,发明名称为“抗稻褐飞虱主效基因及其分子标记方法和应用”的专利申请之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子遗传学领域,具体涉及水稻抗褐飞虱主效基因的分子标记,可用于水稻抗褐飞虱种质资源的利用和品种的选育及抗虫性鉴定等等方面。
技术背景
褐飞虱是水稻生产区最严重的害虫之一(程遐年等,2003;Pathak,1972;Dyck et al.,1979;Sogawa,1982)。实践证明,利用品种抗性是防治褐飞虱为害的最佳途径之一(Pathak,1969;Sogawa,1982)。因此,发现并鉴定新的褐飞虱抗性基因,培育具有持久抗性的水稻品种,是利用品种抗性防治褐飞虱为害的关键所在,对抗性基因的精细定位,是利用抗性基因的基础前提。然而,随着抗虫水稻品种的推广应用,能够克服品种抗性的褐飞虱新生物型也随即出现,成为褐飞虱防治及抗虫育种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难题。上世纪60年代,遗传育种学家和昆虫学家已着手筛选鉴定褐飞虱抗性基因资源,选育抗性水稻品种。迄今为止,已先后鉴定了至少23个主效抗性基因,其中17个已被分子定位(苏昌潮等,2003;Yang et al.,2004;Yang et al.,2005;Chen et al.,2006)。在第2染色体上,目前只是定位了1个抗性基因Bph13(t)(Liu et al.,2001)。在第3染色体上,目前已定位了3个抗性基因Bph13(t)、Bph14和bph19(t)(Renganayaki et al.,2002;Huang et al.,2001;Chen et al.,2006)。在第4染色体上,已定位了3个抗性基因Bph3、Bph12(t)和Bph15(黄朝锋2003,Yang et al.,2002;Huang et al.,2001)。在第6染色体上,目前定位了2个隐性抗性基因(Kawaguchi et al.,2001;Yang et al.,2005)。在第9染色体上,到目前为止,只定位了1个显性抗性基因,但尚未给基因命名(Mei et al.,1996)。在第11染色体上,迄今为止,也只定位了1个显性抗性基因,也未给基因定名(Jena et al.,2002)。在第12染色体上,目前已定位的抗性基因是最多的,总共有5个,即Bph1(Hirabayashi et al.,1995)、bph2(Murata et al.,1998)、bph9(Murai et al.,2001)、Bph10(t)(Ishii et al.,1994)和Bph18(t)(Jena et al.,2005)。
目前,部分抗性基因如Bph1、bph2和Bph3,已被成功应用在水稻抗性育种上,而且在开始大面积推广时的确起到了控制褐飞虱危害的作用。但是,随着褐飞虱新生物型的出现,由主效基因控制的抗性稳定性有所改变(Kenmore et al.,1984)。因此,筛选、寻找更多有用的抗性基因,应用于今后的基因聚合,培育出更有效、具有持久广谱抗性的优良品种(系),是本发明的研究目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水稻抗褐飞虱基因的分子标记方法,通过检测这些与褐飞虱抗性基因位点连锁的分子标记,可以预测水稻植株对褐飞虱的抗性,从而为褐飞虱抗性育种提供了可能。
本发明通过研究水稻抗性品种RBPH54发现两个抗褐飞虱基因位点,分别是bph20(t)和bph21(t),它们共同控制水稻抗褐飞虱的抗性。
其中,抗褐飞虱基因位点bph20(t)与下述分子标记紧密连锁:
SSR标记BYL7:
5’端正向引物序列AAGCTAGGGAATCAGCGGTTA
3’端反向引物序列TGTGGCATGTCACTCACTCAC
或SSR标记BYL8:
5’端正向引物序列CCCACTTCCACAACCACA
3’端反向引物序列ATGCTCCTAGCTTCCTATTCC
扩增水稻基因组DNA,如果用引物BYL7能够扩增出142bp的扩增片段,或用引物BYL8扩增出190bp的扩增片段,则标志着水稻品种含有抗褐飞虱基因位点bph20(t),该基因位于第6染色体的短臂上,与BYL7和BYL8连锁,且位于BYL7和BYL8两者之间,与两者的距离分别为1.3cM和1.2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859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