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用定位及截骨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58991.5 | 申请日: | 201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139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徐栋梁;朱琦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栋梁;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9/00 | 分类号: | A61B19/00;A61B17/56;A61B17/14;A61B17/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李柏林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工 膝关节 置换 定位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手术用的辅助器械,特别是一种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用的定位及截骨系统。
背景技术
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运动器官之一,其伤病率也最高。WHO估计,60岁以上人群中仅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引起的残疾就和慢性心、肺疾病引起的残疾相当。因长寿、肥胖、创伤等发生率上升,膝OA发病率越来越高。几乎所有膝关节疾病的终末期(疼痛、功能障碍等)必须通过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来解决。TKA的理念,是在膝关节位置切入手术切口,将股骨、胫骨的接合位置多余的部分用截骨系统截去,然后装上与截口配合的假体,从而完成人工膝关节置换,达到治疗、矫正的目的,其中截骨系统所要截去的骨骼的位置、深度,则由定位系统确定。
常规的TKA在缓解关节疼痛和重建功能方面疗效基本肯定。但有13%~1/3的患者在术后5年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疗效,尤其是其术后疼痛且多因原因不明而多途径镇痛效果差。据统计,TKA术后有13%的患者疼痛、20%的患者功能改善程度不能达到预期水平。部分患者还遗留重要的屈伸功能障碍。原因多是因进行手术时股四头肌切开大、韧带保留少等。
这些目前难以解决的问题都寄希望能通过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MIS-TKA)来解决,MIS-TKA也就成了关节外科发展新的方向之一。但目前MIS-TKA在切口选择和术式、手术器械、假体设计、与导航技术结合等方面尚处于探讨之中,手术难度大,开展的医院少。其中,手术器械是阻碍这一微创手术技术应用瓶颈的最主要的原因。
目前国外的MIS-TKA的手术器械和工具多只是将原TKA器械和工具按比例改小一点,与切口不匹配。特别是定位器械在MIS-TKA术中难以固定和瞄准,截骨器械采用与切口垂直方式摆放,截骨难以预防周围软组织的医源性损伤,严重影响截骨和假体安装的准确性,所以整体而言,传统的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中,无论是定位系统还是截骨系统,均部件繁多,体积较大,结构、操作步骤复杂,应用起来手术时间长,创口过大,且手术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套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用定位及截骨系统,其具有能快速而精确确定截骨位置和深度的特点。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
微创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用定位及截骨系统,其包括定位系统与截骨系统,所述定位系统包括若干个基准模块和与所述基准模块联接的定位阻挡模块,所述截骨系统包括若干个截骨钻和截骨锯,以及修整髌骨用的髌骨修整磨钻,和修整截骨面用的截骨面修整钻,所述截骨钻与截骨锯在工作时由定位阻挡模块限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准模块包括胫骨截骨面确定模块,所述定位阻挡模块包括与所述胫骨截骨面确定模块配合的胫骨截骨厚度控制模块。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胫骨截骨面确定模块包括互相之间夹角为90度的、各自上面均设有一道滑槽的前翼和外侧翼,所述滑槽上均设有滑块,所述滑块下方设有与其铰接的对准脚;所述胫骨截骨厚度控制模块包括设有可在其上伸缩的截骨厚度标识单元的截骨面对准单元,所述截骨厚度标识单元的上端与上设跟所述伸缩方向相垂直的截骨槽的胫骨上活动块联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准模块包括股骨远髁截骨模块,所述定位阻挡模块包括与所述股骨远髁截骨模块配合的股骨远髁挡板。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股骨远髁截骨模块包括髓内定位杆套筒和与所述髓内定位杆套筒联接并构成3o~9o外翻角的、呈工字形的股骨远端截骨模块本体,所述股骨远髁挡板与股骨远端截骨模块本体为可拆联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截骨钻包括具有股骨远髁磨钻头和与其联接并位于刀面后方的截骨厚度控制板的股骨远髁截骨磨钻,所述截骨厚度控制板由股骨远髁截骨模块限位。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准模块包括股骨前-后-斜-髁间定位支架和股骨假体大小确定模块,所述定位阻挡模块包括与所述股骨前-后-斜-髁间定位支架配合的股骨前髁截骨模块、股骨前斜-后斜截骨模块及股骨髁间截骨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栋梁;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徐栋梁;广州中大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589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