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农作物秸秆制炭并生产缓释肥的方法及制得的缓释肥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1698.4 | 申请日: | 2011-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1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杜克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布莱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1B31/02;B09B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002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农作物 秸秆 生产 缓释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肥料生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炭并生产缓释肥的方法及制得的缓释肥。
背景技术
农作物秸秆是籽实收获后剩留下的含纤维成分很高的作物残留物,包括禾谷类、豆类、薯类、油料类、麻类、以及棉花、甘蔗、烟草、瓜果等多种作物的秸秆。我国的秸秆资源非常丰富,目前仅重要的作物秸秆就有近20 种,且产量巨大。农作物秸秆中除了含有大量的碳之外, 还含有钾、硅、氮、钙、镁、磷等元素, 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蛋白质和氨基酸等。不同作物的秸秆含有的成分各有不同,总的来看, 秸秆中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5.00 %, 平均含碳44.22 %, 氮0.62 %, 磷0.25 %, 钾1.44 %,还有镁、钙、硫等元素。
农作物秸秆在传统农业中常用于烧柴、饲料、沤肥等,在农民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随着近年来农民种植积极性的提高和粮食作物的稳步增产,农作物秸秆数量愈来愈多。但农民对秸秆的价值却了解甚少, 导致他们对秸秆进行不适当处理, 随意丢弃和无控焚烧,是我国广大农村处置秸秆的主要方式,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地力损伤、环境污染,还可导致火灾及交通事故的频发,并对人类健康和周围动植物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另一方面,秸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用于肥料、燃料和饲料的传统应用模式,正制约着秸秆利用率、转化率和经济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秸秆利用技术前景广阔,它将是21 世纪可开发利用的最经济最可观的能源。我国每年粮食年产量在5 亿t 左右,棉花、油料等产量在3 000 万t,这些作物的秸秆总量在6 亿t 以上。其中,2.50 亿t 秸秆用于造肥还田,0.48 亿t 用于工业原料,1.80 亿t 用于农民生活燃料,还有1.20 亿t 秸秆剩余,约占农作物秸秆总量的20%。因此, 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利用新技术,将秸秆变废为宝,既可缓解农村饲料、肥料、燃料和工业原料的紧张状况,又是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迫切要求。
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1638328A,公开日为2010年2月3日,公开了一种秸秆有机肥及其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是用降解秸秆的菌剂发酵秸秆得到肥料,但降解秸秆的菌剂培养过程复杂,降解过程易于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且该方法并不适合大规模处理秸秆,降解秸秆的菌剂培养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对培养环境也要求较高,不适合在农村推广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炭并生产缓释肥的方法,它能够对秸秆进行批量处理和有效利用,方法易于掌握,对环境适应性较强,适于在农村大规模推广使用,它不但能将秸秆制炭后用于制造肥料,同时也能将秸秆制成生物质燃料使用,生产过程环保无污染,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可缓解农村肥料、燃料的紧张状况。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方法制得的缓释肥。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农作物秸秆制碳并制造缓释肥的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①秸秆制粒:将秸秆粉碎得秸秆粉碎物,秸秆粉碎物压制成生物质燃料颗粒,所述秸秆粉碎及制粒过程中通有150~400℃的干燥热风;
②燃烧出炭:按重量比计取步骤①制得的生物质燃料颗粒40%~60%用于燃烧出炭,出炭比为10%~30%;
③制肥:将步骤②得到的秸秆炭与其它包覆原料均匀混合得包覆料,然后在包覆料中加入核心颗粒并旋转滚动,使包覆料均匀包覆核心颗粒,制得缓释肥,所述制肥过程中通有150~400℃的干燥热风;
所述的其它包覆原料为农家肥和膨润土,或其它包覆原料为化肥和步骤①得到的秸秆粉碎物;
步骤①和③中干燥热风的热能由步骤②中生物质燃料颗粒燃烧所提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布莱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布莱蒙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169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