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及利用该测温方法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4550.6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0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叶小舟;彭霭钳;刘劲旋;林卫文;武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小舟 |
主分类号: | G01K7/38 | 分类号: | G01K7/38;F24C3/12;F24C7/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张聚增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测温 方法 利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测温方法,尤其是利用铁或亚铁磁体的磁导率温度特性,实现非接触式的测温方法及利用该测温方法的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炸制食品的油温约160-170℃,如果要炸透食物,油温约190℃左右,经验表明,当油温在50-90℃,会有少量气泡,油面平静;当在90-120℃,气泡消失,油面平静;120-170℃时,油温急剧上升,油面依旧平静;到170-210℃,有少量青烟,油表面有少许小波纹;一旦到210-250℃,将形成大量含有丙烯醛的青烟,还产生油脂的热聚合物、多环芳烃等多种毒物,因此,用油烹饪的过程中的控温是必要的,优选将油温控制在180℃左右。
现有技术中,电饭煲是另一种温度控制的典型例子,但是,电饭煲在做米饭的温度控制方式,和上述油温控制有着很大的不同,因为,米饭的温度控制只要一点即可,即,控制在103±2℃,即可实现煮饭以及保温。
电饭煲所使用的限温开关,是通过人工将杠杆按下接通电源,开始煮饭,饭熟后限温开关经杠杆连接机构将电路由加热状态切换到保温状态,由于连接机构环节过多,各部件尺寸偏差积累,加之组装工艺配合不当,或用户误操作等因素,使电饭煲在用户实际使用中常出现生米、夹生饭、焦饭等现象,甚至发生烧坏发热板造成火灾的惨剧。
对微波炉内的食物的温度控制基本无法实现或实现的成本很高,例如采用光纤测温和红外测温的方式成本极高。由于强电磁场的存在,在微波场下的温度测量依然是一个技术难题。在强电磁场下,当用常规温度传感器如热电偶、热电阻等测温时,金属材料制作的测温探头及导线在高频电磁场下产生感应电流,由于集肤效应和涡流效应,使其自身温度升高,对温度测量造成严重干扰,使温度示值产生很大误差或者无法进行稳定的温度测量。光纤测温目前仍处在研究发展阶段,在许多方面优于热电偶等常规测温传感器,但由于产品稳定性较差,造价高,限制了它在微波场测温中的推广应用。红外测温是一种非接触测量仪表,用于对不同温度物体的表面温度测量。它根据被测物的红外辐射强度确定其温度。由于其非接触性,测量时不破坏被测物的温度测量,所以也可用于微波场温度测量。但自身的局限性也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如,红外测温仪测温时要受物体发射率、气雾的影响,红外测温仪直接用于微波反应器测温受到视场小的局限,使用起来也不太便捷。
在现有技术中,有一些是采有接触式的方法来自动控制锅内温度的,如已公开的申请号为200410027848.X的中国专利申请,利用燃气灶燃烧,使得煮饭用的锅体温度升高,锅体热量通过置于锅体底下的限温器铝盖传导到感温软磁,感温软磁再传导到永久磁钢,当热量上升到磁极所受的吸附力时,限温器高斯的磁场消失,内弹簧自动分离两磁铁,使得接驳于限温器下方的离合铜条向下接触电极触片,电极触片感应到燃气灶高温信号,通过导线传输到电子点火器,电子点火器将高温信号通过导线发送至温控阀,温控阀接收到高温信号开始工作,关闭煤气供给,使得正在燃烧的火焰自行熄灭。
其不足之处是:由于是接触性导热,且锅底通常有赃物,影响接触面的接合,故导热性差,另一方面弹簧长期在高温和受压缩状态,很容易失效,引起限温器不能与锅的底部完全接触,锅底部的温度很难保证准确、及时地传递给限温器,且由于燃烧器的燃烧使限温器周边的温度会很高,往往会影响限温器的温度与锅内的温度不一致,也因为限温器是居里点失磁,现有技术只能控制一个点的温度,难以对多个的温度点进行检测,由于不同的烹饪程序要求控制不同的温度点,即不是所有烹饪程序都要求达到居里点才工作,而此种检测方法只能检测到限温器居里点的温度,而不能检测多点温度,因而无法对燃气灶烹饪过程中所要求的多点温度进行灵活、准确地控制,温度检测仍然受到局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小舟,未经叶小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45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