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根密钥的产生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5503.3 | 申请日: | 201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80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赵兵;翟峰;刘鹰;吕英杰;付义伦;冯占成;吴春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9/08 | 分类号: | H04L9/08;H04L9/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博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1 | 代理人: | 徐国文 |
地址: | 100192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钥 产生 方法 | ||
1.一种根密钥的产生方法,其特征在于:
(1)采用多个真随机数分量循环加密的方式产生最终的根密钥,其实现过程如下:
第一次加密过程:EK(P1)=C1
其中E为加密算法;K为密钥,即1#随机数;P1为明文,即2#随机数;C1为密文,即加密运算的结果;
循环加密过程:Ec(N-1)(PN)=CN
其中E为加密算法;C(N-1)为本次运算的密钥,即第N-1次加密运算的结果);PN为明文,即N#随机数;CN为密文,即第N次加密运算的结果);
以最后一次加密运算的结果,也即密文作为最终的根密钥;
(2)采用伪随机数参与和M of N(M<N)编码技术,进行密钥的备份与恢复;所述M of N编码技术是采用插值定理将需要保护的信息隐藏在N份数据中,其中任意取出M份数据即可恢复原隐藏的信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使用密码机硬件随机数发生器产生N组真随机数,即1#随机数、2#随机数、...、N#随机数;
(2)1#随机数采用逻辑运算与数据加密方式对2#随机数进行加密,得到密文Data1;
(3)使用密文Data1采用逻辑运算与数据加密方式对2#随机数进行加密,得到密文Data2;
(4)采用步骤3的方式循环重复进行N次,产生密文数据DataN-1;
(5)使用密文DataN-1采用逻辑运算与数据加密方式对N#随机数进行加密,得到密文DataN;
(6)密文DataN最后被保存在密码机中作为根密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N组随机数均为密码机硬件随机数发生器产生的N组真随机数,这N组真随机数作为根密钥产生的密钥数据满足根密钥产生的要求;
(2)这N组随机数在产生根密钥的整个过程中均在密码机中进行,明文数据和运算过程数据均不出密码机,满足根密钥的安全性要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分别由用户输入N组伪随机数,分别用于对密码机产生的N组真随机数进行加密备份,将密文数据存储在密钥介质中,便于密钥的恢复;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1)采用M of N编码技术对产生的根密钥进行分段保护与备份,并将这N段密文数据备份到N个密钥介质中进行存储;
(2)当需要进行密钥恢复时,只需要将这N份密钥介质中凑足任何M份密文数据就可恢复该密钥;
(3)该密钥备份与恢复机制为异地密钥备份与恢复机制,即将这N份密钥介质分别保存在N个地市进行保存,当需要恢复时,凑足任意M份即可恢复该密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用户输入1#伪随机数,调用密码机随机数发生器产生1#真随机数;
(2)用1#伪随机数加密保护1#真随机数,备份产生1#备份密钥分量保存到密钥介质中进行保存;
(3)用户输入2#伪随机数,调用密码机随机数发生器产生2#真随机数;
(4)用2#伪随机数加密保护2#真随机数,备份产生2#备份密钥分量保存到密钥介质中进行保存;
(5)用1#真随机数与2#真随机数进行逻辑运算与数据加密的方法产生密文数据Data1;
(6)用户输入3#伪随机数,调用密码机随机数发生器产生3#真随机数;
(7)用3#伪随机数加密保护3#真随机数,备份产生3#备份密钥分量保存到密钥介质中进行保存;
(8)用密文数据Data1与3#真随机数进行逻辑运算与数据加密的方法产生密文数据Data2;
(9)采用步骤6~8的方式,重复进行N次,产生N#备份密钥分量和密文数据DataN-1,其中N为自然数;
(10)用户输入N#伪随机数,调用密码机随机数发生器产生N#真随机数;
(11)用N#伪随机数加密保护N#真随机数,备份产生N#备份密钥分量保存到密钥介质中进行保存;
(12)用密文数据DataN-1与N#真随机数进行逻辑运算与数据加密的方法产生密文数据作为根密钥;
(13)对根密钥采用M of N编码技术将根密钥进行片段编码分为N份,分段保存在N份密钥介质中保存;
(14)当需要密钥恢复时,使用N份编码中的任意M段即可以恢复该根密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550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立式污泥烘干机
- 下一篇:复合型有机废水处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