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方法及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6477.6 | 申请日: | 201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33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李屹;杨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3B21/60 | 分类号: | G03B21/60;G03B21/14;G03B21/00;G09G5/1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87 | 代理人: | 胡海国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方法 显示装置 | ||
1.一种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设置有光波长转换层的显示屏接收至少一投影装置投射的携带有图像信息的激发光;所述激发光携带的图像的每一投影像素与所述光波长转换层上、按预定规则排列的一系列重复单元中每一单位光波长转换材料对应;
所述激发光激发所述重复单元中对应的光波长转换材料,产生受激发光,在显示屏的显示区域基于各重复单元及其所构成的阵列再现图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投影装置与显示屏的光路之间的第一滤光片透射投影装置发出的激发光及反射来自所述光波长转换层的受激发光;和/或通过显示屏相对于所述第一滤光片的另一侧的第二滤光片反射源自于投影装置的激发光及透射来自所述光波长转换层的受激发光。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投影装置与光波长转换层光路之间的微透镜阵列中的每一微透镜分别对应并汇聚入射光线往光波长转换材料的至少一个最小分布单元,同时利用涂敷或粘贴在所述微透镜阵列面向光波长转换材料层一侧的光反射材料或反射膜反射来自所述光波长转换层的受激发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所述投影装置与光波长转换层光路之间的光阑汇聚入射光线往光波长转换材料的至少一个最小分布单元,同时利用所述光阑面向光波长转换层一侧的反光面反射来自所述光波长转换层的受激发光。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光携带的图像的每一投影像素的亮度信息通过所述投影装置中的光阀控制,用以确定所述重复单元中对应的光波长转换材料的受激发光的亮度。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投影装置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各投影装置的激发光分别投射到所述显示屏的同一显示区域;或者各投影装置的激发光分别投射到所述显示屏的一局部,在各局部上再现的图像被拼接或叠拼成一幅图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所述投影装置在所述显示屏上的投射区域的边缘呈曲线;所述边缘为单独点亮该投影装置且仅提供均匀亮度的图像时,显示屏上亮度小于或等于中心亮度的5%的屏幕显示像素所连成的线。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亮度根据预定算法计算获取,以使显示亮度沿投影范围的外接圆圆心离心方向呈线性变化或非线性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各所述投影装置的激发光的校准过程,该校准过程包括步骤:
用光传感器采集该投影装置在显示屏上投射区域内的再现图像的颜色或亮度;
将所述颜色或亮度提供给一信号分析处理器进行测算;
根据测算结果确定该投影装置的投影光源的光强度分布要求;
根据所述光强度分布要求控制提供给所述投影光源的供电源或信号源。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各所述投影装置的空间位置的校准过程,该校准过程包括步骤:
用光传感器采集该投影装置在显示屏上投射区域内的再现图像的颜色或亮度;
将所述颜色或亮度提供给一信号分析处理器进行测算;
根据测算结果确定该投影装置的空间偏移量,微距移动该投影装置直到测算结果满足要求。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激发光在250纳米~500纳米的波长区域范围内的光能量占该激发光在全波长区域范围内的光能量的比例高于80%。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屏和至少一投影装置,所述投影装置将携带有图像信息的激发光投射往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的显示区域设有光波长转换层,在该光波长转换层上设置有至少一种用来受所述激发光激发产生可见的受激发光的光波长转换材料,各所述光波长转换材料按预定规则排列成一系列用来在该显示区域上再现图像的重复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6477.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通信装置
- 下一篇:发动机压力润滑系统卸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