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全态人体感应能力的红外人体感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6677.1 | 申请日: | 2011-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59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刘瑜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瑜 |
主分类号: | G01J5/12 | 分类号: | G01J5/12;G01J5/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5300***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人体 感应 能力 红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全态人体感应能力的红外人体感应装置,属于传感器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为了节能环保,目前大部分公共照明区域都安装了红外感应式的照明装置,其中的红外人体检测装置是核心部件。但是,该类红外人体检测装置都只能检测运动中的人体,对于静止不动的人体是没有检测能力的,其原因在于热释电红外传感器的感应原理。
国内专利Z200810067283.6公开了一种热释电红外线人体检测装置,包括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菲涅耳透镜、电子电路和移动机构,所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固定在移动机构上。所述移动机构包括驱动设备和由驱动设备带动的支撑架,所述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固定在支撑架上。该移动结构带动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移动,使得静止人体相对于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具有运动。但是,该方案中的移动机构采用左右摆动的方式,首先增加的结构的复杂性,需要增加部件进行位置检测,并且电机需要正反转控制;其次,由于菲涅耳透镜的结构特征,决定了人体相对人体检测装置的直径方向的运动比圆周方向的运动,具有更低的灵敏度,而本专利中的移动机构使人体相对人体检测装置产生的运动大部分情况属于径向运动,因此,检测灵敏度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将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安装在旋转装置上,利用相对运动的原理,进行静态人体的检测,同时利用控制算法将动态人体的检测方法也整合在一起。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具有全态人体感应能力的红外人体感应装置,包括安装底盘,外壳,电源指示灯,与外部连接的电源线、信号线、地线,以及菲涅耳透镜,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和控制器,所述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的控制器上,还包括通过安装支架安装在所述安装底盘上的旋转电机,所述旋转电机的轴端安装减速箱,所述减速箱的轴端安装旋转齿轮;所述的控制器安装在旋转盘上,所述的旋转盘的圆心设置轴孔,所述安装底盘的圆心设置旋转轴,所述旋转盘通过所述的轴孔安装在所述安装底盘的旋转轴上;所述的旋转盘的圆周上设置圆形齿条,所述的圆形齿条与所述的旋转齿轮啮合,所述的旋转电机能带动所述的旋转盘旋转;所述的控制器包括电源电路,信号处理电路,电机控制电路,微处理器。
所述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设置在所述的菲涅耳透镜的光学中心。
所述的安装底盘上设置同心的铜环,分别是电源铜环,信号铜环和地铜环,所述的旋转盘的底部设置三个弹性铜刷,分别是电源刷,信号刷和地刷,所述的电源刷设置在所述的电源铜环的圆周上,并与所述的电源铜环接触,所述的信号刷设置在所述的信号铜环的圆周上,并与所述的信号铜环接触,所述的地刷设置在所述的地铜环的圆周上,并与所述的地铜环接触。
所述的电源刷,信号刷和地刷与所述的控制器连接。
所述的电源铜环与所述的电源线连接,所述的信号铜环与所述的信号线连接,所述的地铜环与所述的地线连接。
所述的红外人体感应装置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人体检测:
(1)、延迟固定时间;
(2)、检测所述的信号处理电路是否有人体红外信号输出,如果没有信号,执行步骤3;如果有信号,则跳转到步骤4;
(3)、通过所述的电机控制电路使所述的旋转电机带动所述的旋转盘上的热释电红外传感器旋转,然后检测人体红外信号,并停止所述的旋转电机,如果没有信号,执行步骤5;如果有信号,则跳转到步骤4;
(4)、所述的微处理器通过所述的信号刷输出有效信号,并跳转执行步骤1;
(5)、所述的微处理器停止输出有效信号,并跳转执行步骤1。
实施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1、可同时检测动态和静态的人体;2、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红外人体感应装置的俯视图;
图2是红外人体感应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红外人体感应装置的安装底盘俯视图;
图4是红外人体感应装置的控制框图;
图5是红外人体感应装置的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瑜,未经刘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667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