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解决亚硝酸盐积累的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生物修复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7555.4 | 申请日: | 201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900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艾小凡;王鹤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3/30;C02F101/16;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3***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解决 亚硝酸盐 积累 地下水 硝酸盐 污染 生物 修复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染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硝酸盐氮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后亚硝酸盐积累问题的解决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日趋严重。硝酸盐对人体健康有严重的危害,若饮用了含高浓度硝酸盐氮的地下水后,水中大量的硝酸盐在胃肠道和唾液里被微生物转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能使血液中血红蛋白分子氧化、血红蛋白分子中的二价铁变为三价铁,血红蛋白从而丧失了携带氧的能力,使人和动物因缺氧而患高铁血红蛋白症,严重的可致死亡。另外地下水中的硝酸盐还有使人体致癌的危险。
因此,国内外对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去除展开了大量研究,其去除方法主要有物化(离子交换、电渗析、反渗透等)、生物反硝化、化学反硝化等方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都可不同程度地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由于生物处理具有高效低耗的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传统生物修复法在去除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目前在国内外研究中得到广泛重视的有处理出水二次污染、含水介质易堵塞、N2O气体污染环境等问题。与此同时,针对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积累问题的研究目前还相对较少,如何控制其在地下水环境中的产生有待进一步解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的微生物修复技术中亚硝酸盐积累的缺点,提供了一种新的高效、经济可行的地下水硝酸盐修复技术。该技术由生物反应墙与好氧井两部分组成,受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沿水流方向首先进入生物反应墙,在墙内缺氧条件下,通过反硝化作用去除地下水中的硝酸盐,同时经生物反应墙的出水中仍含有少量的亚硝酸盐,再将含有亚硝酸盐的出水进入好氧井区域,在好氧条件下亚硝酸盐通过硝化作用被氧化为硝酸盐,经此处理后出水中含有少量的硝酸盐,其浓度已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1993中的三类标准,不会对地下水造成二次污染。
生物反应墙填充有可缓慢释放有机碳源的固相载体介质,并加入体积比为1-3%的捕氧剂,创造一个缺氧环境从而使反硝化过程更加彻底的进行而去除硝酸盐氮,同时一定程度上减少亚硝酸盐的积累。其中可缓慢释放有机碳源的固相载体介质可以是煤、胶粒、核桃壳、有机合成材料、生物陶粒等一种或几种组成。
好氧井由缓慢释放氧气的固体填料填充或者向好氧井内灌注缓慢释放氧气的介质的悬浮液。
缓慢释放氧气的固体填料成分为MgO2、CaO2、粗砂和KH2PO4。MgO2约占总重的15%-20%,其作用是释放氧气并适当提高总体介质的释氧周期;CaO2约占总重的10%-15%,其作用是释放氧气并适当降低总体介质的造价;粗砂约占总重的60%-64%,其作用是模拟地下水环境,提高介质的渗透性,其具体粒径可根据工程当地实际地质情况决定,原则是使介质最大程度的接近于当地地质条件;KH2PO4约占总质量的1%-5%左右,其作用是调节由于释氧材料引起的pH变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提供微生物生长因子。
缓慢释放氧气的介质的悬浮液成分为MgO2、CaO2、KH2PO4按照所占总重的比例分别为40%-55%、30%-45%、1%-5%混合后,与当地未污染地下水按照1∶1比例混合搅拌成悬浮液。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生物反应墙所填充介质中,除了载体和碳源外,还加入了捕氧剂,使本阶段的反硝化作用进行得更加彻底。
(2)本发明的好氧井中填充介质MgO2、CaO2均采用价格低廉的工业级质量纯度的物质,而砂粒的粒径则根据工程实例中当地的地质环境来决定,以使好氧井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当地水流动力等的扰乱。
附图说明
图1一种修复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方法系统平面示意图
图2一种修复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方法系统剖面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硝酸盐污染的地下水,2-生物反应墙,3-好氧井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未经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75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体取像装置
- 下一篇:双面感应结构的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