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永磁式碰撞传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68533.X | 申请日: | 201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72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赵剑;杨银堂;马莉;王洪喜;贾建援;李娜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H35/14 | 分类号: | H01H35/14 |
代理公司: | 陕西电子工业专利中心 61205 | 代理人: | 王品华;朱红星 |
地址: | 710071***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碰撞 传感器 | ||
本发明同时申请了实用新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永磁式碰撞传感器,可用于对碰撞强度的准确检测。
背景技术
碰撞传感器可以检测碰撞强度,当碰撞强度达到危险阈值时,通过金属电极的吸合与断开实现电路的开关切换而发出信号,从而保护车辆乘员或仪器设备,因此碰撞传感器在汽车、通讯、宇航、自动检测仪器等系统中具有广泛需求。
现有碰撞传感器技术中,大部分采用磁体吸附金属球的方式,依靠永磁体对软磁金属球的吸合作用来使触点保持断开状态,当碰撞发生时的惯性力大于磁体的吸合力时,软磁金属球会撞向机械触点,导通电路。然而由于碰撞过程中传感器结构的弹性恢复力或碰撞接触力使得触点难以稳定接触,容易造成触点接触时间短或触点接触不稳定的现象。如专利CN01268160中所述的碰撞传感器,这种传感器主要依靠磁体所吸附的钢球碰撞触点来导通电路,容易发生回弹,不能使触点保持稳定接触状态。又如专利CN1852815A中所述的传感器,主要利用电磁涡流效应来感应碰撞引起的磁场变化,进而借助CPU计算碰撞强度。这种传感器只有在外界持续供电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而且在碰撞过程中极容易使其供电系统受到影响而无法准确感应,既增加了传感器的结构复杂性,增加了能耗,又降低了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永磁式碰撞传感器,以实现对碰撞强度的准确检测,维持触点接触后的稳定,增强抗干扰能力和降低能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永磁式碰撞传感器,包括:质量块、外壳、固定磁块和固定触点,其特征在于,固定触点由左固定触点和右固定触点组成,设置在动触点的下方并与外壳相连接;质量块上固定有动磁块和动触点,质量块通过柔性梁与外壳相连接;固定磁块设置在动磁块的右下方并与外壳相连接;当外界碰撞产生的惯性力达到设定的危险阈值时,质量块带动动触点分别与左固定触点和右固定触点迅速接触。
所述的动磁块固定在质量块的右侧,动触点固定在质量块下部,质量块沿竖直方向运动。
所述的柔性梁由上层柔性梁和下层柔性梁组成,一端固定于外壳上,另一端与质量块相连接,组成悬臂梁结构。
所述的外壳为绝缘材料,内部填充阻尼物质,固定磁块连接在该外壳的内部右侧,固定触点连接在外壳的内下方。
所述的动磁块与固定磁块之间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设有间隙,质量块沿竖直方向运动过程中,动磁块与固定磁块之间的垂直距离保持不变。
所述的动触点接触固定触点时,动触点作为连接桥,导通左固定触点和右固定触点所连接的外部电路。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由于将柔性梁一端固定于外壳上,另一端与质量块相连接,组成悬臂梁结构,因而当外界碰撞产生的惯性力达到危险阈值时,能够通过悬臂式结构的垂直运动,带动质量块上的动触点迅速与固定触点接触,导通固定触点所连接的外部电路,实现碰撞强度的准确检测。
2)本发明由于将固定磁块设置在动磁块的右下方组成永磁组合结构,通过永磁组合结构产生的永磁吸合力使动触点与固定触点接触后无需外界供能就能保持稳定,有效地提高了传感器的抗干扰能力,解决了触点接触后保持稳定和降低能耗的问题。
3)本发明可根据外界碰撞强度的不同,通过选择不同电磁性能的固定磁块和动磁块,以及不同弹性系数的柔性梁,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合的使用要求。
4)本发明的碰撞传感器包括零件数目少,结构简单,易于装配,适合大批量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处于“开”状态的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处于“关”状态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做进一步描述:
参照图1,本发明包括:质量块1、柔性梁2、外壳3、动磁块4、固定磁块5、动触点6和固定触点7。其中柔性梁2为双层柔性梁,由上层柔性梁2a和下层柔性梁2b组成;外壳3为常见的具有绝缘性质的工程材料,如橡胶,有机玻璃,TPEE等,内部填充阻尼物质;动触点6和固定触点7由具有导电性的合金材料制成,如铜,铝,金等;固定触点7由左固定触点7a和右固定触点7b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未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853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断路器的灭弧装置
- 下一篇:一种三工位真空开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