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禽流感病毒头部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9587.8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40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高福;宣春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K14/11 | 分类号: | C07K14/11;C12N1/21;C12N15/70;A61K39/145;A61P11/00;A61P31/16;C12R1/19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100101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禽流感 病毒 头部 蛋白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禽流感病毒蛋白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特别是一种高表达量的功能性禽流感头部蛋白。
背景技术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禽、畜共患的急性传染病。流感病毒在病毒分类上属于正粘病毒科。按照病毒核蛋白(nucleocapside protein,NP)和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的特征,流感病毒分为甲(A)、乙(B)和丙(C) 3个型。根据病毒颗粒表面血凝素(ha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 neuraminidase,NA)蛋白抗原性的差别,甲型流感病毒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的亚型。目前所发现的甲型流感病毒有16个HA亚型,9个NA亚型。甲型流感病毒于1901年被发现,然而,人甲型流感病毒直到1933年才被分离出来,它常以流行形式存在,能造成世界性流感大流行。自人流感病毒被发现以来,人甲型流感病毒曾出现过数次亚型毒株即1957年的H2N2亚型,也称亚洲流感;1968年的H3N2亚型,也称香港流感;1977年的H1N1亚型,也称俄罗斯流感,它们均首发于我国。1997年和1998年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及内地还发现了禽H5N1和H9N2流感病例。同时,1998年以来WHO每年所公布的流感病毒疫苗株中大多数来自中国。因此,我国被世界公认为流感的多发地。
流感病毒的编码产物共有10种蛋白,其中RNA聚合酶有3种,分别为PB1, PB2和PA。核蛋白(NP), M1和M2蛋白、NS1和NS2蛋白以及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除NS1和NS2为非结构蛋白外,其余均为结构蛋白。甲型流感病毒粒表面有3种结构蛋白,即HA、NA和M2。HA首先在细胞内质网合成分子量为76kD,含有562-566个氨基酸的HA蛋白前体(HA0),随后HA0分子水解成HA1(47kD)和HA2 (29kD)两个多肽,前者含有319-328个氨基酸,后者含有221-222个氨基酸,两者间靠二硫键相连形成具有典型的I型膜蛋白结构的HA分子。HA蛋白的大部分位于膜外,近HA2羧基末端的疏水区穿过双层类脂膜,将HA分子镶嵌在膜上。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证实,流感病毒的HA蛋白以三聚体的形式存在于双层类脂膜上,即由3个非共价结合的HA蛋白单体所组成。HA蛋白三聚体可分为呈杆状的基底部和呈球状的头部。病毒的受体结合部位呈浅口袋状,位于HA蛋白的头部,受体结合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在不同亚型病毒HA蛋白中高度保守。HA在病毒复制中起重要作用,它识别并结合宿主细胞表面上的受体,能使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发生融合,并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中和抗体。NA在新合成病毒粒释放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能防止新合成病毒粒相互聚集在宿主细胞表面,无法释放再去感染新的宿主细胞。它的抗体能减少病毒排泄量和噬斑形成量,但不能中和病毒感染性。M2则起离子通道作用,能使M1膜打开,病毒RNP(核糖体蛋白)进入胞浆。其余结构蛋白均在病毒粒内部,无法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HA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抗原之一,其抗体能中和流感病毒的感染,是主要的保护性抗体。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证明,流感病毒HA基因,主要是HA1编码区在持续不断地、快速的发生突变。造成HA基因快速变化的原因包括其RNA基因本身的快速改变及人群自然选择压力两种因素,前者是由于病毒RNA多聚酶缺少DNA多聚酶所具有的审阅功能,不能纠正RNA复制中的错误,是子代病毒的基因不完全忠实于亲代病毒。后者指人群特异性免疫对HA蛋白进化的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95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