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环保型冷食包装材料及用该材料生产冷食包装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9687.0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422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孙俊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北瑞泰塑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L23/12;C08L23/16;C08L23/08 |
代理公司: | 衡水市盛博专利事务所 13119 | 代理人: | 孙廷玉 |
地址: | 053800 河北省***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环保 冷食 包装材料 材料 生产 包装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冷食包装材料及用该材料生产冷食包装的方法技术领域,具体的讲涉及环保型冷食包装材料及用该材料生产冷食包装的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冷食包装来说,耐低温性能和满足食品标准是考核的重要数据,目前使用的冷食包装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采用普通聚丙烯材料,该材料耐低温性能差,在温度低时,容易变脆,在搬运过程中容易损坏;其二,采用在聚丙烯中加入聚乙烯共混,从而提高聚丙烯的耐低温性能,使得耐寒性达到-10℃,这样就可以满足一般冷食的要求,但对于酸奶、冷饮等包装物在北方高寒地区来说,冬天的气温基本上在-20-40℃左右,此时,冷食包装变脆,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其三,在聚丙烯中或者在聚丙烯和聚乙烯共混物中添加一些改善耐寒性的化学试剂,这样,耐寒性能大大提高,但是,加入的化学试剂在一定条件下会迁移到所包装的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提供一种耐寒性能强、对人体无危害、应用范围广的环保型冷食包装材料。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该包装材料包括有下列重量份的材料:
聚丙烯T30S 100千克;
聚乙烯607 0.5——3千克;
乙丙橡胶0.3——2.9千克;
EVA14-2 0.8——2.9千克;
EVA18-3 0.6——2.3千克;
β晶型成核剂0.03——0.04千克。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还包括下列重量份的材料POE 2——3千克;
所述POE为量为2.1——2.3千克;
所述聚乙烯607的量为2.5——2.6千克;
所述乙丙橡胶的量为1.2——1.3千克;
所述EVA14-2的量为1.8——2.0千克;
所述EVA18-3的量为1.8——1.9千克;
所述β晶型成核剂的量为0.033——0.035千克。
本发明解决的第二个技术问题就是利用上述环保型冷食包装材料生产耐寒性能强、对人体无危害的冷食包装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为:
该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第一步,称料,
按照各原料的重量比称取原料;
第二步,压片
首先将称取的原料搅拌,然后将搅拌好的原料加入螺旋挤出机中加热塑化挤出,冷却成型,最后切边、检验、收卷,挤出机的温度控制在200℃-225℃,压力泵的压强控制在7MPa-9MPa;
第三步,制成成品,
先将生成的压片上卷,用电热炉加热,然后在模具上成型冷却,最后将包装从模具上取下,检验并包装,电热炉的温度控制在350℃-450℃。
其附加技术特征为:
在所述第二步压片步骤中,挤出机的温度控制在210℃-212℃,压力泵的压强控制在7.8MPa-8MPa,在所述第三步制成成品步骤中,所述电热炉的温度控制在390℃-395℃。
本发明提供的环保型冷食包装材料及用该材料生产冷食包装的方法,同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以下优点:其一,由于该包装材料包括有下列重量份的材料:
聚丙烯T30S 100千克;
聚乙烯607 0.5——3千克;
乙丙橡胶0.3——2.9千克;
EVA14-2 0.8——2.9千克;
EVA18-3 0.6——2.3千克;
β晶型成核剂0.03——0.04千克,
并且该生产冷食包装的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第一步,称料,
按照各原料的重量比称取原料;
第二步,压片
首先将称取的原料搅拌,然后将搅拌好的原料加入螺旋挤出机中加热塑化挤出,冷却成型,最后切边、检验、收卷,挤出机的温度控制在200℃-225℃,压力泵的压强控制在7MPa-9MPa;
第三步,制成成品,
先将生成的压片上卷,用电热炉加热,然后在模具上成型冷却,最后将包装从模具上取下,检验并包装,电热炉的温度控制在350℃-4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瑞泰塑业有限公司,未经河北瑞泰塑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696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