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工厂化养殖液氧应用增效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70062.6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7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徐福柱;张井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鑫永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K63/04 | 分类号: | A01K63/04;C02F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00480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工厂 养殖 液氧 应用 增效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增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应用于水产工厂化养殖中液氧增氧的增效装置。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中,溶解氧是影响鱼虾摄食量、生长速度、饵料系数以及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据有关资料显示,鱼类在鱼类在溶氧3毫克/升时的饵料系数,要比4ppm时增大一倍,生长在溶氧7ppm中的鱼生长速度比生长在溶氧4ppm中的鱼快20%~30%,而饵料系数低30%~50%。当水中溶氧量达到4.5ppm以上时,鱼的食欲增强极为明显。为此,我国《渔业水质标准》中规定:养殖用水的溶解氧(DO)在一天24小时中,必须有16个小时以上时间至少应保持在5mg/L,任何时间不得低于3mg/L。
工厂化养殖中,因水中浮游植物数量很少,池水中溶解氧主要来源是人工增氧,目前的方式主要有二种,其一为罗茨鼓风机配合气石将空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水中,当鱼池中鱼的密度较大时,溶氧量一般只有5.0ppm左右,不能达到鱼类快速生长要求;其二是将纯氧液化后通过储氧罐、氧气管道、调压阀、纳米气石等,将氧气分子均匀地分散到池水中,鱼池溶氧量可增加到10.0ppm左右,鱼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会大大增加,但因纯氧微气泡在静水中会很快扩散到空气中,造成了液氧资源的浪费,也就是说,目前的液氧应用方式,没有将液氧增氧效果完全发挥,存在液氧与水不能充分混合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提高液氧增氧效率,而且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的液氧增效装置。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方法实现的:利用工厂化养殖中的高位水池和进水管路,在液氧增氧终端----纳米盘处增设一自流水管,水管末端热压成鸭嘴状,通过阀门调节水的流速,水平的自流水流与纳米盘释放出的向上的纯氧微气泡流,形成气水混和区,而后的二者的混合流在养殖池中形成环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液氧增效装置作为液氧和养殖用水的混合设备,不仅解决了传统液氧增氧方式中的氧气因静水状态和养殖池水浅导致的局部氧气过饱和而产生的外逸现象,解决了养殖池内溶氧状况不均衡问题,而且通过循环水流,在养殖池中心的排水口形成残饵、粪便的聚集区,解决了传统养殖池内污物分散不易排出的问题。本发明保证了养殖池内全部水体的高溶氧状态,因此能够提高水产动物的摄食率和消化率,不但提高了生长速度,而且提高了养殖产量。
【附图说明】
说明书附图是工厂化养殖液氧应用增效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液氧管、2--水嘴固定座、3--水嘴固定带、4--自流水管、5--鸭形水嘴、6--纳米盘、7--纳米盘托、8--纳米盘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叙述本发明液氧增效装置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本液氧增效装置是由液氧管、水嘴固定座、水嘴固定带、自流水管、鸭形水嘴、纳米盘、纳米盘托、纳米盘槽构成。鸭形水嘴由自流水管末端热压而成,并用水嘴固定带固定在水嘴固定座上,水嘴固定座是用耐腐木块镶嵌在塑板基座上而成,自流水由养殖厂高位池通过塑管自动流入,与氧气气流形成垂直混合流,而后,混合流在养殖池内形成水平环流。液氧管与纳米盘相连,用螺栓固定在由塑板焊接而成的纳米盘槽上,纳米盘嵌入用塑板做成的纳米盘托内,氧气气流与自动水流形成垂直混合速溶区,而后,混合流在养殖池内形成水平环流。纳米盘槽内一般固定2个纳米盘。
具体操作如下:根据鱼虾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设置相应体积的液氧储罐;液氧由15mm的铝塑管和5mm的强化塑管分级输送到各个养殖池内,终端连接本液氧增效装置,气流和水流的大小用压力表和阀门分别控制。每50m2养殖池可安装一套液氧增强装置。
2010年,天津鑫永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应用此装置进行半滑舌鳎养殖效果显著。安装的液氧罐容积为15m3,可储氧13吨,能够满足132个共7000m2养殖池1.5个月的溶氧需求,溶解氧可保持在9ppm左右,载鱼量为200吨,较现行的液氧应用方式提高30%,养殖周期由2.5年缩短至2年,提高养殖效率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鑫永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鑫永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006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白血灵
- 下一篇:双重光面一次印刷方法及其油墨用消光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