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成形机、模制电动机的制造方法和电气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70473.5 | 申请日: | 2011-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55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彰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3/18 | 分类号: | B29C43/18;B29C43/34;B29C43/36;B29C45/53;B29C45/26;H02K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成形 电动机 制造 方法 电气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尤其涉及制造用于空调机、热水器和洗衣机中的模制电动机所使用的热硬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的成形机、模制电动机的制造方法以及配备根据该方法制造的模制电动机的电气设备。
背景技术
近几年,电动机为了发挥减振性、形状任意性和良好的可靠性,此,广泛地采用通过热硬化性树脂将整个定子成形的方法。这种电动机的整个定子等由树脂进行模制,因此,一般称作模制电动机(模塑电动机)。关于模制电动机的形成,以往例如在日本专利公开特开2005-178232号公报中公开了进行树脂成形的成形机。
图6A及图6B表示制造模制电动机所使用的现有的成形机的结构。图6A及图6B的成形机使热硬化性树脂6成形然后形成模制电动机。在图6A及图6B中表示热硬化性树脂的成形机及其模具,图6A表示模制成形前,图6B表示模制成形时。
在图6A中,热硬化性树脂6插入罐体96中。模具由设有电动机的绕组装配体45的上模具91、下模具92、保持绕组装配体45的内径的模具芯部95构成。利用柱塞93对该模具内和热硬化性树脂6加压。此时,一边利用柱塞93顶端的辅助模具94直接接触、加压,一边将热硬化性树脂6填充在模具内。填充后,热硬化性树脂6因模具的热能而硬化变成不溶不熔的树脂,形成模制电动机的定子。该成形方法一般被称作转送成形(transfer molding)。
但是,在上述的现有的成形机中,热硬化性树脂一直与辅助模具直接接触,一边被加压一边填充在模具内,在与辅助模具直接接触的热硬化性树脂中不会产生流动。因此,例如,如果树脂中的气体在树脂与模具的接触面出现,那么,因没有流动而一直残留,结果容易变成产品的树脂表面上的孔隙。于是,根据现有的成形方法,使用辅助模具形成的产品的一部分的外观不良和孔隙的发生就会增多。轴承箱的尺寸精度也变差,难以适应近几年的低振动化、低噪声化,强烈要求进一步减少振动和噪声。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在模制电动机的成形中抑制孔隙和外观不良的发生的成形机、使用该成形机的模制电动机的制造方法、以及具备根据该制造方法制造的模制电动机的电气设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成形机具有将热硬化性树脂(热固化性树脂)插入在内的罐体,并具有为了将上述热硬化性树脂加压填充到模具内而运转的柱塞。而且,柱塞的对上述热硬化性树脂加压的面被分割成多个面,分割后的柱塞的对热硬化性树脂加压的面分别由加压机控制。
根据该结构,用柱塞的一个面对热硬化性树脂加压,进而用柱塞的其他的面对热硬化性树脂加压,因此,柱塞的其他的面的加压起到搅拌热硬化性树脂的作用,将会产生热硬化性树脂的流动。因此,在热硬化性树脂内产生的气泡等容易消失,结果,所制成的树脂表面的孔隙和外观不良等也得以减少。
本发明的模制电动机的制造方法使用上述成形机对电动机进行模制。
根据上述成形机,能够减少所制成的树脂表面的孔隙和外观不良等,因此,能够制造孔隙和外观不良等得以减少的模制电动机。进而,因孔隙和外观不良等的减少,能够提供振动和噪声得以减少的模制电动机。
本发明的电气设备具有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模制电动机。
根据上述制造方法制造的模制电动机的孔隙和外观不良等得以减少,因此,能够提供振动和噪声得以减少的电气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成形机的结构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成形机的分解截面图。
图3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成形工序的工序(a)的图。
图3B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成形工序的工序(b)的图。
图3C是表示本实施方式1的成形工序的工序(c)的图。
图4是经过本实施方式1的工序(a)~(c)而形成的一例模制电动机的结构截面图。
图5是作为本实施方式2的电气设备的例子的空调机的室内机的结构图。
图6A是表示制造现有的模制电动机所使用的成形机的结构的图。
图6B是表示制造现有的模制电动机所使用的成形机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04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