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饭煲及其保温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1406.5 | 申请日: | 2011-03-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879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26 |
发明(设计)人: | 徐明燕;李硕勇;王彤;吴伟宾;杨勇;赵飞;李亮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27/00 | 分类号: | A47J27/00;A47J36/24;G05D23/3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吴贵明 |
地址: | 51907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饭煲 及其 保温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厨房用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饭煲及其保温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出售的电饭煲只有一个“保温”档,其保温范围在60℃-80℃,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的电饭煲的保温曲线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现有技术中的电饭煲完成煮饭等操作后,保温温度只能稳定在某个固定值上。所以,当保温时间较长时,可能会造成食物变质。
而国外电饭煲,虽然其保温档分为高温保温和低温保温两档,但只能针对米饭保温,且保温过程是相对不变的,即把某些条件固化。采用该种方式保温的电饭煲,即使外界因素不同,电饭煲也只能采用相同的保温曲线,无法根据内部和外部情况动态地设置保温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电饭煲及其保温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饭煲无法根据内部和外部情况动态地设置保温温度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饭煲保温方法,包括:控制单元接收用户从多个预定加热模式中所选择的预定加热模式;温度检测单元获取内胆内的加热区温度;控制单元接收加热区温度,并根据用户选择的预定加热模式控制加热装置按照预定保温曲线进行保温。
进一步地,当预定加热模式为保温模式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按照预定保温曲线对内胆内盛放的食物进行保温包括:判断加热区温度是否大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当加热区温度大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在加热区温度下降至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加热装置开始工作;当加热装置将加热区温度加热至第一加热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其中,第一加热温度大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
进一步地,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按照预定保温曲线对内胆内盛放的食物进行保温还包括:当加热区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一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加热;当加热装置将加热区温度加热至第二加热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其中,第二加热温度大于第一加热温度。
进一步地,当预定加热模式为第一加热模式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按照预定保温曲线对内胆内盛放的食物进行保温包括:将预定温度区间划分为对应第一保温档的第一子区间、对应第二保温档的第二子区间以及对应第三保温档的第三子区间;当第一加热模式所对应的操作完成且加热区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二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开始工作,并基于预定的次数或预定的时间来执行第一循环过程,第一循环过程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工作,使加热区温度上升至第三加热温度;当加热装置将加热区温度加热至第三加热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当加热区温度下降至第四加热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开始工作,其中,第三加热温度位于第一保温档内,第四加热温度位于第二保温档内,第一保温档温度大于第二保温档温度。
进一步地,当预定加热模式为第二加热模式时,控制加热装置按照预定保温曲线对内胆内盛放的食物进行保温包括:将预定温度区间划分为对应第一保温档的第一子区间、对应第二保温档的第二子区间以及对应第三保温档第三子区间;当第二加热模式所对应的操作完成且加热区温度小于或等于预设的第三温度阈值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开始工作,并基于预定的次数或预定的时间来执行第二循环过程,直至加热区温度稳定在预定的中温温度上,第二循环过程包括: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工作,使加热区温度上升至上限温度;当加热装置将加热区温度加热至上限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停止加热;当加热区温度下降至下限温度时,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开始工作,其中,上限温度的初始值位于第一保温档内,下限温度的初始值位于第三保温档内,上限温度随循环次数或时间的递增而按照预定变化量递减,下限温度随循环次数或时间的递增而按照预定变化量递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140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