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风筒集料仓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72498.9 | 申请日: | 201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90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陈延信;李辉;酒少武;胡亚茹;赵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185 | 分类号: | B04C5/185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地址: | 710055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旋风 集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风筒集料仓。
背景技术
旋风筒捕集粉尘的原理是:依靠强烈旋转的气流所产生的巨大惯性离心力,使粉尘颗粒向筒壁移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颗粒失去动能从而被捕集。然而,在旋风筒下锥体出口附近,由于气体旋转折流产生的剧烈搅动作用,往往会使已经沉降下来的粉尘重新被带起,使得旋风筒收尘效率降低,这就是“二次扬析”现象。为防止“二次扬析”,一种途径是改变旋风筒的结构,尽量减少旋转折流的搅动作用,但这种方法会使旋风筒的制作工艺变得复杂。现在常采用的另一种方法是在不改变旋风筒自身结构的情况下,在旋风筒锥体下部专门增加一个集料装置,这种装置提供了一个扩大的空间,也称“膨胀仓”,可使旋转折流的轴向速度减小,从而使搅动作用减弱,减少了“二次扬析”。
现有的旋风筒集料仓装置通常是由上椎体和下锥体构成的,形成一个封闭式的膨胀空间,尽管这种装置能够有效减少“二次扬析”,有助于提高旋风筒的收尘效率,但其内部仍有旋转折流“搅动”作用的存在,对于防止微细粉尘或者低密度粉尘的“二次扬析”作用有限。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旋风筒集料仓,有效防止微细粉尘或者低密度粉尘的“二次扬析”,提高旋风筒的收尘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旋风筒集料仓,包括上锥体1和下锥体2,上锥体1和下锥体2连接,上锥体1的顶部配置有进口连接法兰5,下锥体2的底部配置有出口连接法兰6,上锥体1中心部位配置有改流体3,改流体3通过改流体支架4固定在上锥体1的内壁上。
所述的上锥体1和下锥体2分别为正置和倒置的圆锥,上锥体1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0°~40°,下锥体2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80°。
所述的改流体3的中心线与上锥体1的中心线重合。
所述的改流体3由上下两部分连接而成,上部为纺锤形、圆锥形或曲面锥形,下部为碗状曲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工作时,进口连接法兰5与旋风筒下锥体出口连接,出口连接法兰6与锁风卸料装置连接,被旋风筒捕集下来的粉尘进入集料仓上锥体1,旋转的气流也进入集料仓上锥体1,在改流体3的引流作用下,气流被逐步分散并作螺旋向下运动,由于空间扩大,气流速度降低,粉尘在集料仓内沉降下来,在下锥体2下部,气流被下锥体2反射向上做旋转运动,在经过改流体3底部时,中心涡流被打散,反射气流的“搅动作用”明显减弱,从而防止了“二次扬析”的发生,粉尘则由出口法兰6进入锁风卸料装置排出。
由于本发明配置有改流体3,气流进入集料仓时立即被引导向四周均匀分散,形成稳定的流场有利于粉尘的沉降,在气流折返时,打散了中心涡流,使之不能形成“搅动”作用明显的漩涡,使“二次扬析”明显减弱,当反射气流向上经过改流体3下部时会产生绕流,也可使带出的少量粉尘颗粒进一步沉降,故而可有效防止微细粉尘或者低密度粉尘的“二次扬析”,提高旋风筒的收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方向俯视图。
图3为上部是纺锤形改流体3的示意图。
图4为上部是圆锥形改流体3的示意图。
图5为上部是曲面锥形改流体3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详细描述。
参照图1和图2,一种旋风筒集料仓,包括上锥体1和下锥体2,上锥体1和下锥体2连接,上锥体1的顶部配置有进口连接法兰5,下锥体2的底部配置有出口连接法兰6,上锥体1中心部位配置有改流体3,改流体3通过改流体支架4固定在上锥体1的内壁上。
所述的上锥体1和下锥体2分别为正置和倒置的圆锥,上锥体1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20°~40°,下锥体2母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60°~80°。
所述的改流体3的中心线与上锥体1的中心线重合,以确保能均匀分散中心涡,改流体的顶部位置略低于上锥体1的进口,改流体的高度与上锥体的高度相同。
参照图3,所述的改流体3由上下两部分连接而成,上部为纺锤形,下部为碗状曲面;参照图4,所述的改流体3由上下两部分连接而成,上部为圆锥形,下部为碗状曲面;参照图5,所述的改流体3由上下两部分连接而成,上部为曲面锥形,下部为碗状曲面。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249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