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金属酞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2548.3 | 申请日: | 2011-03-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6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刘颖丹;潘革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30B29/54 | 分类号: | C30B29/54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 |
地址: | 215125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 纳米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半导体单元型器件的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生长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金属酞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属于半导体生长制备领域。
背景技术
有机单晶不仅能揭示材料的本征性质,同时也是构筑高性能光电器件的最佳选择之一,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有机晶体通常难于长大,多数以微纳晶的形式存在。因此,如果能直接在微纳晶的基础上构筑器件,开展研究,不仅能克服有机单晶难于长大的缺点,实现对材料的高效表征,同时也必将促进有机晶体和微纳光电子器件的融合,推动纳米分子电子学的发展。为了探索有机材料的本征性质,最大程度提高有机场效应晶体管的迁移率,必须采用有机半导体单晶器件。为制备有机半导体单元型器件,通常采用的方法是,直接通过物理气相沉积方法制备大量的纳米线,然后通过分散在有机溶剂中,转移至硅衬底上。这种制备方法通常比较复杂、产品良率较低,主要表现在金属酞菁纳米线与硅衬底的接触紧密程度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生长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金属酞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以改善金属酞菁纳米线与硅衬底接触牢固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将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金属酞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所述金属酞菁纳米线为单分散、平贴衬底的,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I、以金属酞菁和三氧化二铝按质量比1∶100研磨混合作为原料,将所述原料取料与硅衬底一并置入容器中以备加热生长;
II、在容器中充填惰性保护气体氮气或氩气并保持腔内压强6×10-2Pa,对所述容器实施加热,使得原料在450℃-500℃下恒温生长20min-60min后随容器冷却至常温,在硅衬底上生长形成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金属酞菁纳米线。
进一步地,步骤II中恒温生长的温度为450℃,生长时间为40min;或者步骤II中恒温生长的温度为480℃,生长时间为30min;又或者步骤II中恒温生长的温度为500℃,生长时间为60min或20min。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酞菁至少包括酞菁钴、酞菁铜和酞菁镍中的一种有机半导体。
应用本发明制备方法,其突出效果为:本发明制备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金属酞菁纳米线,工艺简单易行、成本低,酞菁纳米线与硅衬底接触良好,为进一步研究单晶金属酞菁纳米线的场效应特性提供可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制得的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酞菁钴纳米线的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照片;
图2是本发明制得的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酞菁钴纳米线的原子力显微镜(AFM)照片。
图3是本发明制得的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酞菁铜纳米线的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照片;
图4是本发明制得的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酞菁镍纳米线的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改善金属酞菁纳米线与硅衬底接触牢固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在衬底上生长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金属酞菁纳米线的制备方法。简单来看:
I、以金属酞菁和三氧化二铝按质量比1∶100研磨混合作为原料,将所述原料取料与硅衬底一并置入容器中以备加热生长;
II、在容器中充填惰性保护气体氮气或氩气并保持腔内压强6×10-2Pa,对所述容器实施加热,使得原料在450℃-500℃下恒温生长20min-60min后随容器冷却至常温,在硅衬底上生长形成单分散的平贴衬底的金属酞菁纳米线。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将0.01克酞菁钴和1克三氧化二铝混合加入玛瑙研钵中,充分研磨后,将原材料转移中特制的石英小舟中。将装有原材料的石英小舟,置于水平管式炉温区的正中位置,在气流方向放置硅衬底;管式炉预先抽真空至6×10-2Pa,随后通保护气氮气,抽真空1小时;调节气流为100sccm,并加热至500℃;在氮气氛围下恒温20min,在氮气氛围下随炉冷却至常温,取出硅衬底,即可得到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酞菁钴纳米线,宽约80nm。图1是本发明制得的单分散平贴衬底的酞菁钴纳米线的场发射扫描电镜(SEM)照片。
实施例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254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行距水稻高速插秧机移箱机构
- 下一篇:无线终端中继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