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及指示体位置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2569.5 | 申请日: | 2011-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37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小田康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和冠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苏卉;车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指示 体位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及指示体位置检测方法,更详细地说,涉及通过静电耦合方式检测指示体的位置的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及指示体位置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用于触摸板等的手指、专用笔等指示体的位置检测的方式中,例如提出有电阻膜方式、静电耦合方式(静电电容方式)等各种方式。其中,近年来,大量开发了静电耦合方式的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
静电耦合方式中,大体分为表面型(Surface Capacitive Type)和投影型(Projected Capacitive Type)这两种方式。表面型例如适用于ATM(Automated Teller Machine:现金自动存取款机)等,投影型例如适用于便携式电话机等。此外,两种方式均是通过检测导电膜和指示体(例如,手指、静电笔等)之间的静电耦合状态的变化来检测指示体的位置。
投影型静电耦合方式的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例如在透明基板、透明薄膜上以规定的图案形成并构成电极,检测指示体接近时的指示体和电极的静电耦合状态的变化。一直以来,关于这种方式的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提出有用于使其构成最优化的各种技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5)。
此处,参照附图简单说明从投影型静电耦合方式发展而来的交叉点型静电耦合方式的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的动作。图20中,示出交叉点型静电耦合方式的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的传感部的概略构成及位置检测原理。
一般而言,传感部300具备由多个发送导体304构成的发送导体组303和由多个接收导体302构成的接收导体组301。此外,在发送导体组303和接收导体组301之间配置有绝缘层。发送导体304是沿规定方向(图20中的X方向)延伸的导体,多个发送导体304彼此隔开规定间隔而并排配置。另外,接收导体302是沿与发送导体304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图20中的Y方向)延伸的规定形状的导体,多个接收导体302彼此隔开规定间隔而并排配置。
这种构成的传感部300中,向规定的发送导体304提供规定的信号,对各个交叉点检测流向该规定的发送导体304与接收导体302的交叉点(以下称为“交叉点”)的电流的变化。一般而言,将这种检测方式称为交叉点型静电耦合方式。在指示体310(手指等)放置的位置上,电流经由指示体310而分流。因此,通过检测存在电流变化的交叉点,能够检测出指示体310的位置。另外,在交叉点型静电耦合方式的指示体位置检测装置中,在传感部300上设置多个交叉点,因此能够进行多点检测。
以下更具体地说明交叉点型静电耦合方式的位置检测的原理。例如,现在,考虑如图20所示地向发送导体Y6提供规定的信号而检测出发送导体Y6上的指示体310的指示位置的例子。在向发送导体Y6提供了信号的状态下,首先,经由放大器305检测出接收导体X1中流动的电流的变化。接着,在规定时间后,将接收导体切换为X2,检测出接收导体X2中流动的电流的变化。重复进行该动作,直至接收导体XM。
接着,在例如切换为发送导体Y7并提供了信号的状态下,如上所述依次切换接收导体并经由放大器305求出发送导体Y7上的各交叉点的位置上的信号的电平变化。如此进行,求出全部交叉点的位置处的信号的电平变化。
在图20所示的例子中,在发送导体Y6上,指示体310位于接收导体X5及XM-5的交叉点附近,因此,该交叉点附近流动的电流发生变化。因此,在与发送导体Y6上的接收导体X5及XM-5的交叉点附近对应的位置,放大器305的输出信号发生变化。因此,基于该信号变化,能够检测出指示体310的位置。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5-224818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平8-87369号公报
【专利文献3】JP特开平8-179871号公报
【专利文献4】JP特开平9-45184号公报
【专利文献5】JP特开2000-112642号公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和冠,未经株式会社和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256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