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竹筒去内节去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4502.5 | 申请日: | 2011-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9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涂桥安;何斌辉;林石;高维杰;季舜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7J7/00 | 分类号: | B27J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竹筒 去内节去黄 方法 | ||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竹子利用的加工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将整段毛竹筒在一次走刀中去掉内节和竹黄的方法。
背景技术:毛竹是一种速生、高产、优质、易于更新恢复的重要森林资源。它不仅生长周期短,而且物理力学性能优越。但与木材相比,竹材直径小,壁薄中空,尖削度大且横截面大多数都是椭圆、沿长度方向都有不同程度的弯曲等几何特点,为其加工利用带来诸多问题和困难。因此竹材的加工难度比木材大得多,实现工业化利用没有木材那样普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竹材的利用率低。竹材外表的竹青和内表的竹黄,胶粘剂不能润湿,且和中间层竹材材性差异很大。竹材加工中真正可利用的材料主要是中间部分的竹材,而目前称得上精深加工的产品如由竹片加工后拼接成的竹地板、旋切微薄竹,其竹材利用率都在30%以下,由此造成竹材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生产成本。
(2)竹材的加工工艺和方法选择不合理。目前竹材都是通过锯、剖或刨削加工,仅能加工成宽度15-20毫米,厚度5~7毫米的竹片,难以直接利用。要想获得板材、方材必须将竹片胶合起来,因些,产品耗胶量很大。
(3)设备精度及自动化水平不高。由于竹材的特殊结构,竹材加工的多数产品仅能实现机械化生产,部分工序或产品还难于摆脱手工劳动。目前的竹材加工设备很多都不能适应生产要求,加工精度不高。因为目前使用的这些设备基本上都是对木工机械进行仿效或改进而来,所以不能很好适合竹材的加工,不仅对产品质量、效率、成本、设备的可靠性、耐用性、自动化程度等造成影响,而且在生产过程中安全性较低,甚至危及人身安全。所以竹材加工业劳动生产效率低,不能满足现代高质量竹产品的生产需要。
(4)竹材的结构与木材有明显差异,化学组成也不尽相同,竹材比木材含有更多的半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糖分等营养物质,因而竹材制品的耐虫、耐腐、防霉变能力不如木材制品。
要想获得质量好、附加值高的产品,扩大竹材加工产品的应用领域,提高竹材的利用率及耐虫、耐腐和防霉变能力,必须采用独特的加工工艺和加工方法对毛竹进行深加工。若能将毛竹展开成无裂纹竹平板,即可获得幅面宽为250-320mm、长为1300-3000mm、厚度为5-7mm的无裂纹竹平板。此竹平板可以直接作装饰材料用,也可以用来做竹地板,还可以将其刨切成不同厚度的微薄竹粘贴在各种类型的板基上,用来制作复合地板、家具面板、人造板等各种装饰材料。要实现整竹筒无裂纹展开,将竹筒展成竹平板,必须去掉竹筒外表面的竹青、内孔中的竹节和竹黄,进行等厚度加工后沿纵向开缝、软化处理再展开。目前使用的去内节多为手工去除,去竹黄采用浮动镗刀类似金属加工中镗孔的方法或采用将竹筒剖成竹片后用刨切方法加工。如在竹材胶合板生产中,先人工去掉中隔,然后试采用浮动镗刀进行去黄加工。由于生产效率低而无法达到工业化生产要求,因而在实际竹材胶合板生产中只能将毛竹筒对开成二半,去掉中隔,放在压机中展平后用刨刀去黄。而在竹地板生产中,是将圆筒状竹材沿径向剖分为均等的多条竹片,打掉中隔,采用刨刀进行刨削加工,将扇形截面竹片加工成等宽、等厚的矩形截面竹片,这种去黄方法材料的利用率低。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整竹筒在一次走刀中同时去内节去黄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450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顶喷式燃油废气组合锅炉
- 下一篇:一种LED球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