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自动饮料泡制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77183.3 | 申请日: | 201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84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廖志文;秦家伶 | 申请(专利权)人: | 廖志文 |
主分类号: | A47J31/00 | 分类号: | A47J31/00;A47J31/46;A47J31/54;A47J31/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300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全自动 饮料 泡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全自动饮料泡制机。
背景技术
现有冲泡饮料器具,如茶壶,包括壶体,放置在壶体口部的过滤芯。该过滤芯呈容器结构,过滤芯放置在壶体内,外表面设置许多通孔,用来放置茶叶或咖啡。其存在问题:当往壶体中倒入开口,或对壶体中的水进行加热时,放置在过滤芯的茶叶由于浸泡在壶体中的开水得到冲泡,不能自动控制浸泡浓度,时间长了茶水会变得很浓,对不喜欢喝浓茶的人会变得口感不合适;另外,长时间浸泡茶叶,茶水中的有益成份会减少。若需要调节茶水的浓度,必须把过滤芯从壶体中取出来,另外过滤芯摆放也是一个问题,如果摆放在桌面或托盘,一会弄脏桌面,二会使过滤芯接触到其它物体,引起卫生污染。
中国专利文献号CN201630831Y于2009年9月8日公开了一种煮茶水壶,包括壶体,设置在壶体上的盖环,其特征在于:盖环上设有处于壶体中的圆柱环,圆柱环的内壁面上至少设有两个内凸斜面,在圆柱环的内凸斜面上设有圆柱滤芯,圆柱滤芯外侧相应设有凸出至内斜面上的凸柱,圆柱滤芯中央设有一柱芯,盖环中设有内盖,内盖上设有套在柱芯上的导管;据称,其转动内盖带动柱芯一起旋动,柱芯可在导管中沿轴向移动。圆柱滤芯放入茶叶,旋转内盖时,茶叶会随着圆柱滤芯上下运动,该煮茶水壶虽然克服了以上问题,但是该结构较为复杂、操作及清洗不太方便和成本较高。因此,有必要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操作灵活、使用范围广和清洗方便的全自动饮料泡制机,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全自动饮料泡制机,包括壶体及其供电底座,其结构特征是所述壶体包括加热腔、和与之活动连接的冲泡腔,冲泡腔与加热腔之间设置有循环组件,共同构成一水路循环。
所述循环组件包括水泵和与之相连接的水循环管道;水泵的进水管与加热腔相互连通,水泵的出水管与水循环管道的一端相套接。
所述水循环管道的另一端与冲泡腔相互连通,循环组件上设置有压力平衡组件;该压力平衡组件包括回流管、流量调节阀和泄压阀,泄压阀设置于出水管上,回流管通过泄压阀与加热腔相通,流量调节阀设置于进水管上。
所述冲泡腔设置于加热腔的上部,该冲泡腔穿套于加热腔内、或者插入加热腔内;加热腔的最高水位线MAX与冲泡腔之间设有间隙。
所述冲泡腔的底部上设有第一过滤网,冲泡腔对应第一过滤网的位置开设有与加热腔相通的小孔;该冲泡腔包括相互贯通的上冲泡腔和下冲泡腔。
所述下冲泡腔与上冲泡腔之间设有可拆装的第二过滤网和/或带通孔的挡片;上冲泡腔的开口位置设有密封盖及其密封圈。
所述加热腔的外壁上设有壶嘴和把手,该壶嘴和把手与加热腔为一体设置或分体设置,加热腔的内壁或底部上设有发热元件;该发热元件与供电底座之间设有控制装置。
所述控制装置设置于供电底座或加热腔的把手上,控制装置包括相互串联连接的指示灯组件、液晶显示屏、水泵、过热保护元件和设置于PCB板上的开关组件;开关组件包括第一开关SW1、第二开关SW2、第三开关SW3和第四开关SW4,开关组件分别与设置于壶体上泡茶、咖啡、开水和清洁的按键相对应,开关组件上还并联连接有热敏电阻NTC。
所述过热保护元件为保险丝FUSE,水泵设置于加热腔的下部,加热腔的下部还设置有PTC保温元件,控制装置分别与供电底座电连接、发热元件和PTC保温元件电连接。
所述加热腔的材质为玻璃制件、陶瓷制件,不锈钢制件或塑料制件。
本发明通过增设循环组件,共同构成一水路循环,加热腔的最高水位线MAX与冲泡腔之间设有间隙,实现加热腔与冲泡腔相分离,保证煮水过程与冲泡物没有直接接触,有效避免冲泡物由于长时间高温浸泡而释放有害成分;并且可以根据预设定的萃取时间,来控制水泵的开启或关闭,以达到快速萃取冲泡物的有效成份,又可以控制萃取浓度,从而适合不同口感的人群饮用,该结构还可以冲泡咖啡、茶、冲调奶粉或煎煮中药等不同类型的饮料;其具有结构简单合理、成本低廉、操作简便和便于加工生产的特点,实现一机多用、增大产品的实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控制电路示意图。
图4为另一实施例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加热腔,1.1为发热元件,1.2为加热腔的底部,1.3为壶嘴,2为冲泡腔,2.1为第一过滤网,2.2为挡片,2.3为密封盖,3为水泵,3.1为进水管,3.2为出水管,4为水循环管道,5为把手,6为控制装置,7为供电底座,8为冷水,9为泄压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廖志文,未经廖志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71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