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循环流化床锅炉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78566.2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10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0 |
发明(设计)人: | 韦迎旭;陈棽棽;程祖田;齐玄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
主分类号: | F23C10/00 | 分类号: | F23C10/00;F23C10/20;F23C10/24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春;李想 |
地址: | 450007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循环 流化床 锅炉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防止翻床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背景技术
洁净煤技术是指从煤炭开发到利用的全过程中旨在减少污染排放与提高利用效率的加工、燃烧、转化及污染控制等新技术,是当前世界各国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技术之一,也是国际高技术竞争的一个重要领域。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作为洁净煤技术之一,是一种已投入发电运营、比较成熟的商业化技术,由于具有煤种适应面广、燃烧效率高以及炉内脱硫脱硝等特点,使得近年来大容量的循环流化床燃煤锅炉在制造和应用技术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和进展。
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流态化的燃烧方式,是一种介于煤粉炉悬浮燃烧和链条炉固定燃烧之间的燃烧方式。所谓的流态化,是指固体颗粒在流化风5空气的作用下处于流动状态,从而具有许多流体性质的状态。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存在着大量的床料(物料),这些床料在锅炉一次风、二次风的作用下处于流化状态,可以实现炉膛内的内循环;另外与其他锅炉相比,循环流化床锅炉增加了高温物料循环回路部分,即分离器3;其作用在于实现气固两相分离,将烟气中夹带的绝大多数固体颗粒分离下来,通过返料腿4实现了床料在炉膛外的外循环,从而使锅炉不断地往复循环燃烧;因此,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很高的燃烧效率,对燃料的适应性也更好。
在循环流化床锅炉容量向大型化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了双支腿(俗称“裤衩腿”)型炉膛结构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如图1所示。由于该炉型在放大设计方面的优势,使之成为循环流化床锅炉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发展的主要选择方案。
但双支腿型结构炉膛1由于底部分叉,容易造成所谓的床料“翻床”现象。这是由于在锅炉运行时,两支腿流化布风板7上的床料不可能达到绝对平衡,必然存在一定的床压差。如果两支腿之间出现较大的床压差,会使床料从床压低的支腿一侧,被吹到床压高的支腿一侧,使该侧床压持续加大,风量逐渐减小,而另一侧则刚好相反,不平衡的状态将进一步加剧,会在短时间内造成炉内大部分床料聚集到一侧支腿内,而另一侧支腿几乎没有床料,好像“翻”过去一样。
翻床现象会使一侧支腿床料过多,床压过高,甚至彻底破坏流态化,使床料压死在流化布风板7上(俗称“塌床”),给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带来很大的危害,控制不好将导致负荷降低甚至停炉事故,造成运行事故和经济损失。
目前为了避免翻床现象的发生,大多采用对流化风5风量分配加强调节或在炉膛两支腿之间增加阻挡结构等,但调节限度有限,结构复杂程度增加较多,而且也不能完全消除两侧的床压差,仍具有一定的翻床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有效防止翻床现象出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包括底部设置两个流化风室的双支腿型炉膛,每个流化风室中均设置流化布风板;所述双支腿型炉膛的两侧设置分离器,分离器上部和下部均与炉膛相通,所述炉膛底部的两个支腿之间通过至少一个连通管相通。
所述的连通管为至少两个交叉相通的通管。
所述的连通管为至少两个交错倾斜设置的通管。
在所述连通管的下方设置至少一个流化风喷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利用床料流化后类似于流体的性质,使得床压较高一侧支腿的床料自动“流”向床压较低一侧支腿,其效果类似于装有液体的底部连通器,从而达到两个支腿间床料的平衡,减小两支腿间床压差,从而消除翻床现象产生的条件,避免运行事故和经济损失。本发明中连通管8结构非常简单,如果需要在炉膛水冷壁上的开孔,则采用弯制让管结构,对炉膛的整体设计和制造影响不大。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双支腿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结构图。
图2为本发明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循环流化床锅炉包括底部设置两个流化风室6的双支腿型炉膛1,每个流化风室6中均设置流化布风板7;在双支腿型炉膛1的两侧设置分离器3,分离器3上部与炉膛相通,其下部通过返料腿4与炉膛相通,且在分离器3的顶部连接烟道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未经河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785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超薄风机盘管
- 下一篇:齿轮、传动系统及工程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