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座椅靠背和设置有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1821.9 | 申请日: | 2011-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58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山口博仪;长谷川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B60N2/64;B60N2/4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魏金霞;杨献智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靠背 设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座椅靠背和设置有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
背景技术
就用于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而言,已知的座椅靠背设置有座椅靠背框架和板体,该板体附接于座椅靠背框架以便支撑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背部(例如日本专利申请特开(JP-A)No.2009-101137)。JP-A No.2009-101137中描述的板体形成有沿着座椅靠背高度的方向延伸的开口。该开口形成在对应于坐在车辆座椅中的乘员的胸椎的位置。该开口使得当乘员背部压靠板体时作用在乘员胸椎上的反作用力减小,由此提高乘员的乘坐舒适度。
然而,对于JP-A No.2009-101137中所述的座椅靠背,当例如存在由其它车辆造成的来自车辆尾部的碰撞或类似情况(尾部冲击)时,以及当特定值或更大的载荷因惯性而作用于乘员时,乘员的下脖颈区域(颈椎)压靠在座椅靠背的设置在板体上方的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上。由于通常此处的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由诸如管状体或类似物的钢管构造而成,因此作用在乘员下脖颈区域上的反作用力集中,从而增大对下脖颈区域的损伤。
发明内容
考虑到上述情况做出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了减小对下脖颈区域的损伤的车辆座椅靠背和设置有这种车辆座椅靠背的车辆座椅。
本发明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和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并且沿座椅高度方向延伸,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的上端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能够附接头枕;附接于座椅靠背框架的支撑构件;以及肩部支承部分,肩部支承部分设于支撑构件、布置成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更向前,当特定值或更大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作用于乘员时,肩部支承部分支撑乘员的肩部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在尾部冲击过程中,当特定值或更大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作用于乘员时,乘员压靠支撑构件。此处支撑构件设置有肩部支承部分,该肩部支承部分布置成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更向前。因此在乘员的下脖颈区域等压靠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之前,乘员的肩部区域先压靠在肩部支承部分上。由此抑制乘员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运动,从而减小了来自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的对乘员下脖颈区域的压力。所以减小了对乘员下脖颈区域的损伤。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是根据第一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还包括:下脖颈支承部分,下脖颈支承部分设于支撑构件、布置成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更向前并且比肩部支承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更向后,当特定值或更大的载荷作用于乘员时,用于支撑乘员的下脖颈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尾部冲击过程中,当特定值或更大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作用于乘员时,乘员的肩部区域压靠设置在支撑构件上的肩部支承部分,从而抑制了乘员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的运动。继而,当乘员的下脖颈区域进一步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运动时,下脖颈区域压靠布置成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更向前的下脖颈支承部分。因而,例如,下脖颈支承部分与乘员的下脖颈区域面接触,并且由于增大了与乘员的下脖颈区域的接触面积,因而作用于乘员的载荷被分散并自下脖颈区域传递至下脖颈支承部分,从而减小了表面压力。作为反作用力作用在乘员下脖颈区域上的压力(以下称为“反作用压力”)由此减小。所以减小了对乘员下脖颈区域的损伤。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的车辆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框架,座椅靠背框架包括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和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设置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上并且沿座椅高度方向延伸,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沿着座椅宽度方向将一对座椅靠背侧框架部分的上端部分连接在一起,并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能够附接头枕;附接于座椅靠背框架的支撑构件;以及下脖颈支承部分,下脖颈支承部分设于支撑构件、布置成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更向前,当特定值或更大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作用于乘员时,下脖颈支承部分支撑乘员的下脖颈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尾部冲击过程中,当特定值或更大的载荷在座椅前后方向上向后作用于乘员时,乘员的下脖颈区域压靠布置成比座椅靠背上框架部分在座椅前后方向上更向前的下脖颈支承部分。因而,例如,下脖颈支承部分与乘员的下脖颈区域面接触,并且由于增大了与乘员的下脖颈区域的接触面积,因而作用于乘员的载荷被分散并自下脖颈区域传递至下脖颈支承部分,从而减小了表面压力。作用在乘员下脖颈区域上的压力由此减小。所以减小了对乘员下脖颈区域的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发条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发条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182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