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式电子装置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82323.6 申请日: 2011-03-30
公开(公告)号: CN102736667A 公开(公告)日: 2012-10-17
发明(设计)人: 张嘉伟;周威寰;何湘吟;苏昱豪;吴纮纮;涂佳铭 申请(专利权)人: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G06F1/16 分类号: G06F1/16
代理公司: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代理人: 梁挥;张燕华
地址: 中国台*** 国省代码: 中国台湾;7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可携式 电子 装置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卡合装置的可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体积小的可携式电子运算装置已如雨后春笋般被生产出来,如平板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携带型电子运算装置。由于携带型电子运算装置的体积变小,各零组件的组合结构就会相对改变。 

其中,平板计算机的零组件可概分为触控面板、卡合装置、主机板模块及壳体。而平板计算机为了缩小体积相对应修改了组装方式,首先,直接将卡合装置固定于触控面板,其余零组件设置于壳体,再将卡合装置结合于壳体,用以使触控面板组装于壳体上。由于触控模块的结构强度并不如卡合装置,因此,需简化将触控面板装卸于壳体的过程,用以防止触控面板在装卸于壳体的过程中,因使用者的力量过大、操作次数过于频繁或装卸程序过于繁杂,使触控面板与卡合装置间产生碰撞而导致触控面板损坏。 

现有技术中的卡合装置是以多个螺丝分别将多个弹片锁附于触控面板的四周边缘,而壳体的内壁面具有多个凹槽。然后,弹片受到压力挤压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震荡,所以当使用者欲将触控面板压合于壳体时,则将这些弹片挤向于这些凹槽内,使这此弹片卡合于这凹槽。然而,于每一次将触控面板组装于壳体时,弹片受到壳体挤压时即产生一外力施加于螺丝上,并对触控面板的螺丝锁附处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坏。另外,在将触控面板拆卸时,需用一外部工具挤压弹片,使弹片得以脱离凹槽。因此,在拆卸触控面板的过程中,也同样对触控面板的螺丝锁附处进行破坏。再者,因为触控面板与壳体间需要紧密结合,所以触控面板的四周所使用的螺丝及弹片的数量众多,进而使螺丝持续对触控面板的四周边缘进行破坏,最终将导致触控面板崩坏而降低组装良率。因 此,组装厂商需设计一种更易于组装的卡固装置,以降低卡固装置于装卸壳体的过程中对触控面板造成过大的破坏。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式电子装置,藉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于触控面板组装时,卡固装置容易导致触控面板崩坏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包括一显示单元、一壳体、一框架及一释放架。其中,壳体具有相对的一第一侧、相对该第一侧的一第二侧及一连接该第一侧及该第二侧的第三侧,第一侧及第二侧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一卡合部,第三侧具有至少一第二卡合部。框架配置于显示单元,框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支架及一第二支架,第一支架及第二支架分别具有至少一第三卡合部。释放架配置于显示单元并具有一释放部及一勾孔。其中,当显示单元配置于壳体并相对壳体移动到一结合位置时,第三卡合部卡合于第一卡合部,第二卡合部卡合于第四卡合部,当第四卡合部受力产生弹性形变时,第四卡合部解除与第二卡合部的卡合状态。 

根据本发明所揭露的可携式电子装置,其利用推抵的方式将显示单元结合至壳体,使框架的第三卡合部顺势插入壳体以及释放架的勾孔顺势卡合于第二卡合部。用以解决现有的弹片受压力挤压时容易产生强烈震荡的问题。另一方面其利用框架及释放架将各第三卡合部及各勾孔整合为一体,用以减少各第三卡合部与各勾孔结合于显示单元所需的螺丝的数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所揭露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放大示意图; 

图4A、图4B及图4C为图1的作动示意图; 

图5为根据本发明所揭露另一实施例的可携式电子装置放大的分解示意 图; 

图6A为图1的作动示意图; 

图6B为图1的作动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     可携式电子装置 

100    显示单元 

200    壳体 

220    第一侧 

230    第二侧 

240    第三侧 

250    第一卡合部 

251    开口 

252    第五卡合部 

260    第二卡合部 

261    连接部 

262    贯穿孔 

263    导扣部 

270    结合孔 

280    滑轨 

290    开孔 

300    框架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23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