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具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3932.3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90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蔡渊顺;许裕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先锋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1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276 | 代理人: | 刘云贵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具 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模具构件,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弹性接触件的模具构件,特别适合于埋入成型异质材料零件等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图1及图2为公知模具的剖面示意图。刚性模具100用以模塑成型一零件10,例如异质材料零件,其中刚性模具100的材质例如为铝、铁、钢等金属。刚性模具100具有一上模110及一下模120,且上模110及下模120间形成有一模穴130。零件10可包含一非弹性组件2,例如金属、陶瓷、玻璃、塑料等非高分子弹性体,以及与非弹性组件2结合的一弹性组件4,例如各类合成橡胶、硅胶等高分子弹性体。一般形成零件10的方法先将非弹性组件2置于模穴130中,接着将高分子弹性体注入模穴130,并固化成型完成零件10。
然而,上述公知作法的缺点在于,受限于非弹性组件2自身的尺寸公差、受高温热膨胀形变或硬度等影响,而造成与刚性模具100间的间隙或干涉现象或外观受损等问题。举例来说,如图1的圆圈放大图处所示,当非弹性组件2的尺寸过小时,非弹性组件2与下模120间会产生间隙140。此间隙140将导致后续填入的高分子弹性体溢料,而严重者将不易以后加工方式清除,致使良率下降。再者,当非弹性组件2的尺寸过大,如图2圆圈放大图处所示,非弹性组件2会与下模具120间产生干涉,造成非弹性组件2外观受损。在高温成型反应时,因模具或零件材料的热膨胀,亦会产生零件与模具的干涉现象,同样有可能使零件外观受损。
图3绘示另一种公知模具结构。弹性组件4是结合于非弹性组件2的两端面,而非弹性组件2的上、下二表面A1及A2则分别直接与上模110及下模120接触。由于非弹性组件2、上模110及下模120三者材质缺乏弹性及形变能力做缓冲的情形下,非弹性组件2容易因尺寸过大而受到上模110及下模120压伤或损坏,或者另一方面,如图4所示,非弹性组件2因尺寸较小,合模后产生间隙,导致溢料。
因此,亟需一改良的模具,其可形成具有精确尺寸的零件,且又能不损害零件本身结构或外观。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提出一种具有弹性接触件的模具构件,可解决上述先前技艺的问题与缺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埋入成型异质材料零件的模具构件,包含有一上模以及一下模。上模包含有一凹穴用来容置一埋入件(insert object)以及下模包含有一刚性本体与一弹性接触件,其中埋入件是置于弹性接触件(resilient contact member)上,俾使弹性接触件在埋入成型过程中能吸收埋入件自身的尺寸公差。
本发明提供一种模具构件包含有一上模以及一下模。上模包含有一第一刚性本体与一第一弹性接触件。下模包含有一第二刚性本体与一第二弹性接触件。上、下模密合时定义出一模穴,用来容置一埋入件,其中埋入件同时接触第一弹性接触件与第二弹性接触件,藉以吸收埋入件自身的尺寸公差。
基于上述,本发明提出一种模具构件,其具有至少一弹性接触件,用以接触容置于模具构件内的一埋入件,而使埋入件不直接与模具构件的刚性材质部分接触。当高分子弹性体注入模具构件中而形成接合一埋入件以及一高分子弹性体的异质材料零件时,不会因埋入件的公差所产生的间隙或干涉而导致溢料或埋入件损伤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及图2为公知模具的剖面示意图。
图3及图4绘示另一种公知模具结构。
图5为依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所绘示的模具构件剖面示意图。
图6绘示在合模后的模具构件剖面示意图。
图7例示一异质材料零件的立体侧视示意图。
图8为耦合剂的结合原理示意图。
图9为依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所绘示的模具构件剖面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2 非弹性组件 4 弹性组件
10、20、20’ 零件 22、22’ 高分子弹性体
24、24’ 埋入件 100 刚性模具
110 上模 120 下模
130 模穴 140 间隙
200、300 模具构件 210、310 上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先锋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先锋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39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