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按键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84274.X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378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郭庭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H13/26 | 分类号: | H01H1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张燕华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按键 结构 应用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弹性件的按键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电子装置的按键结构包括按键及金属薄膜开关(metal dome)。按键被按压后,按键触动金属薄膜开关。
然而,按键大多以其表面直接触动金属薄膜开关的凸点,而形成面-点的接触形式。面-点的接触形式容易导致按键倾斜而翘起或导致按键与金属薄膜开关之间的接触不良。特别是在按键的外形为长条形的情况下,翘起或接触不良的问题更加严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及应用该结构的电子装置,可改善按键结构被按压后翘起及触发不良的状况。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按键结构。按键结构配置于一壳体上,按键结构包括一弹性件及一按键。弹性件包括一第一支撑部、一第二支撑部及一承载部。承载部连接于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且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抵靠于壳体。按键配置于承载部上。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电子装置。电子装置包括一壳体及一按键结构。按键结构配置于一壳体上,按键结构包括一弹性件及一按键。弹性件包括一第一支撑部、一第二支撑部及一承载部。承载部连接于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且第一支撑部及第二支撑部抵靠于壳体。按键配置于承载部上。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
图2绘示图1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
图3(未绘示透光黏贴膜及透光垫块)绘示图1中沿方向3-3’的剖视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电子装置
110:壳体
110a:透光上盖
110a1:第二贯孔
110b:支撑结构
110b1:增强板
110b2:第一卡合部
110b3:第二卡合部
110b4:第一定位柱
110b5:第二定位柱
120:按键结构
121:弹性件
121a:第一支撑部
121b:第二支撑部
121c:承载部
121c1:第一贯孔
121d:第一延伸部
121d1:第一定位孔
121e:第二延伸部
121e1:第二定位孔
122:按键
123:导光片
124:透光黏贴膜
125:透光垫块
130:主机板
140:开关
150:第一光源
160:第二光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请参照图1,其绘示依照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的立体图。电子装置100例如是手机、平板计算机或触控装置。电子装置100包括壳体110及按键结构120,按键结构120配置于壳体110上。
请参照图2,其绘示图1的按键结构的爆炸图。按键结构120包括弹性件121及按键122。弹性件121包括第一支撑部121a、第二支撑部121b及承载部121c。承载部121c连接于第一支撑部121a与第二支撑部121b之间,且第一支撑部121a及第二支撑部121b抵靠于壳体110上。按键122配置于承载部121c上。由于第一支撑部121a及第二支撑部121b抵靠于壳体110,使按键122被按压时受到第一支撑部121a及第二支撑部121b的支撑而不致发生一端翘起的状况。
弹性件121例如是折弯件。例如,弹性件121为板件(plate)或板金(sheetmetal)采用折弯或冲压工法制成。由于弹性件121可以是薄厚度的板件,故可缩薄按键结构120的厚度,使按键结构120可轻易地配置于狭小的空间内。
弹性件121还包括第一延伸部121d及第二延伸部121e。第一支撑部121a连接于第一延伸部121d与承载部121c之间,而第二支撑部121b连接于第二延伸部121e与承载部121c之间。其中,第一延伸部121d及第二延伸部121e是卡合于壳体110,以受到壳体110限制其位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427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能转换电力的能电共生装置
- 下一篇:光学装置及其镜头移动控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