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膜技术的高氨氮废水可控氨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4292.8 | 申请日: | 201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0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张统;董春宏;孙胜利;史玉梅;李志颖;周新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1C1/24;C01C1/242;C02F1/52;C02F1/56;C02F1/4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加岭;张庆敏 |
地址: | 10002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膜技术 高氨氮 废水 可控 回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净化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膜技术的高氨氮废水可控氨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氨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制药、食品加工、稀土冶炼等多种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同时,过多的氨会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生活污水中存在氨污染,而且在稀土、发泡剂、催化剂、农药、味精、化肥、皮革、火药、焦化、炼油、肉类加工等众多行业中也存在高氨污染,氨氮浓度由200mg/L到100,000mg/L不等,远高于生活污水中氨的浓度,即使是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其中氨的浓度也高达1000mg/L~10000mg/L。这些高氨废水,其含盐量往往也非常高,有的含盐量甚至高达16%,远远高于海水的含盐量(2%~4%)。而现有标准对水中氨的要求非常严,因此高氨废水中氨氮的去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采取的高氨废水处理技术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生物处理技术,二是化学处理技术,三是物化处理技术。
生物处理主要有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以及生化氧化法,其特点是能耗相对较低,但处理周期长,出水氨氮难满足排放要求,尤其是生物氧化法,通过好氧生物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由于氧化周期长,使得出水悬浮物浓度高,泥水分离困难,而且总氮难满足达标需求。
氨氮的化学处理,就是将废水中的氨态氮,通过投加镁盐和磷酸盐,并经过pH调节后,转化为磷酸铵镁(俗称鸟粪石),再将磷酸铵镁从系统中分离出来。此方法不仅需要消耗大量的氯化镁、磷酸盐等,而且工程中对铵的去除率有待提高,处理后有相当部分的铵盐仍留在系统中,很难满足达标或排放要求。
物化处理技术又可分为空气吹脱技术和加热精馏技术,就是先通过pH调节将废水中的离子态高铵转化为游离态或分子态的氨,再通过空气吹脱或加热精馏将分子态的氨从体系中去除。采用吹脱技术除氨由于需要大量的空气,因此具有动力消耗大,吹脱塔易结垢,容易产生二次污染以及出水难满足要求等特点。采用加热精馏技术除氨,具有回收氨纯度高等优点,但由于蒸氨需要加热、蒸出的气态氨和釜底馏出液都需要冷量冷却,因此能耗较高,工程上在合成氨工业应用较多,但由于精馏操作难度大,出水一般还需深度处理,否则很难满足排放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膜技术的高氨氮废水可控氨回收方法。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一种基于膜技术的高氨氮废水可控氨回收方法,其是将高氨(铵)废水依次经除渣、pH调节、混凝、聚凝、过滤后再通过可控氨回收膜对氨进行分离回收。
前述的方法,还包括对分离出的游离氨经稀酸吸收后蒸发浓缩的步骤。
前述的方法,除渣使用的格栅或筛网孔径为1mm~5mm。
前述的方法,所述pH调节是指在搅拌状态下投加碱性物质,所述碱性物质为氧化钙的乳浊液和/或10g/L~500g/L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碳酸钠溶液。
前述的方法,所述混凝是指在搅拌状态下投加混凝剂,并连续搅拌0.5min~3min,所述混凝剂为聚合氯化铝、聚合硫酸铝、聚合硫酸铁或聚合氯化铁的水溶液,投加进废水中形成的浓度为100mg/L~6000mg/L.
前述的方法,所述聚凝是指在搅拌状态下投加聚凝剂,并连续搅拌0.5min~3min,所述聚凝剂为化学式量在300万~1600万的阴离子、阳离子或非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投加进废水中形成的浓度为0.5mg/L-20mg/L。
前述的方法,过滤后将粒径大于30μm的物质从废水中去除。
前述的方法,所述稀酸为5%~20%的硫酸且循环使用。
前述的方法,所述蒸发浓缩是指当吸收液的pH>2时,即可排出进行加热蒸发浓缩,以得到晶体状硫酸铵。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的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未经总装备部工程设计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42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气辅助喷射器以及包括其的喷射系统和排气处理系统
- 下一篇:多视野车内后视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