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初雨处理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86629.9 | 申请日: | 201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77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管运涛;许光明;靳军涛;陈俊;陶霞;王长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B01D36/00 | 分类号: | B01D36/00;E03F1/00;E03F5/10;E03B3/02 |
代理公司: | 深圳新创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23 | 代理人: | 江耀纯 |
地址: | 5180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雨水处理系统,特别是涉及一种初雨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中国城市城区人口聚集度高,土地利用强度大,多种排水体制并存,降雨量大,雨水资源充足,一方面面临洪峰洪涝危害,另一方面雨水径流带来的面源污染问题加重了城市水体水环境的恶化。
分流制管网系统中初期雨水面源污染问题最为突出。初期雨水量大势急、悬浮物质多、污染负荷高。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快速过滤系统处理初期雨水,但传统的快滤池存在易堵塞,反冲洗周期短,出水水质不稳定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初雨处理系统,减低初期雨水面源污染。
一种初雨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初雨收集系统、初雨储存池和初雨过滤系统,其中,所述初雨过滤系统包括水力旋流器、快速过滤池以及将初雨从初雨储存池泵入所述水力旋流器的水泵;所述水力旋流器的底流口与市政污水网管连接、溢流口与所述快速过滤池连接。
优选地,所述快速过滤池与所述初雨储存池为连体池,所述初雨储存池位于所述快速过滤池的下部,所述快速过滤池设有与所述初雨储存池连通的溢流口。
优选地,所述快速过滤池的出水口设有阀门,用于控制过滤后的雨水回流至初雨储存池或通过排水管道排出。
优选地。所述排水管道与河道或景观池塘连通。
优选地,所述快速过滤池包括相互并列的第一过滤池和第二过滤池,所述第一过滤池内填充的滤料为石英砂和活性炭,所述第二过滤池内填充的滤料为沸石。
优选地,所述快速过滤池还包括使雨水均匀分布在滤料上的布水系统。
优选地,所述快速过滤池还包括反冲洗装置。
优选地,所述反冲洗装置包括铺设在所述快速过滤池底部的反冲洗管道,所述反冲洗管道的入水口通过可控制阀门与所述水泵的出水口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过滤池和所述第二过滤池分别包括可独立运行的至少三个小池,各个所述小池均设有可独立运行的反冲洗装置。
优选地,所述初雨收集系统包括雨水泵站和与所述雨水泵站出水口连接的初雨截流井,所述初雨截流中设有初雨排出口和后期雨水溢流口,所述后期雨水溢流口的位置高于所述初雨排出口的位置;初雨排出口与所述初雨储存池连接,所述后期雨水溢流口与河道连接。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在快速过滤池之前设置水力旋流器对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去除初期雨水中的大颗粒物质后再进行过滤,提高了雨水处理系统的处理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初雨处理系统的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阐述。
本实施例的初雨处理系统,包括依次连通的初雨收集系统、初雨储存池和初雨过滤系统,其中,所述初雨过滤系统包括水力旋流器、快速过滤池以及将初雨从初雨储存池泵入所述旋流分离器的水泵;所述水力旋流器的底流口与市政污水网管连接、溢流口与所述快速过滤池连接。
本实施例的初雨处理系统的具体组成、结构如图1所示,初雨收集系统由雨水泵站和初雨截流井组成。现有的市政雨水处理系统中大多存在雨水泵站,有一般存在两套水泵系统,其一是将雨水直接泵入河道或后续的雨水处理系统的水泵,其二是将泵站水井中渗入的地下水泵入河道的水泵装置。本实施例可直接利用现有的雨水泵站也可独立建立,将雨水泵站的出水口与初雨截留井相连通。初雨截流井的容量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初雨截流中设有初雨排出口和后期雨水溢流口,后期雨水溢流口的位置高于初雨排出口的位置;初雨排出口与初雨储存池连接并通过阀门控制其水流通断,后期雨水溢流口与河道连接;由于初雨排出口的位置低于后期雨水溢流口,下雨初期,当雨水泵站将雨水泵入初雨截流井后,雨水先通过初雨排出口流入初雨储存池从而实现初雨的收集,当初雨储存池中的雨水液面达到后期雨水溢流口之后,雨水才开始通过后期雨水溢流口流入河道中,此时可以通过阀门关闭初雨排出口,阻止后期雨水进入初雨储存池。需要申明的是,本发明的初雨手机系统部局限于上述结构,现有技术中也存在其他结构的初雨收集系统,本发明的初雨处理系统可以采用任何具有初雨收集功能的初雨收集系统。
为节省空间,本实施例的初雨储存池为地下建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662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