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卵管导通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86957.9 | 申请日: | 2011-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8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姜小波;彭玮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42 | 分类号: | A61B17/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港***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卵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是指一种一次性输卵管导通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环境的改变,不孕症已成为一种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我国不孕症发生率约占育龄夫妇的并且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成为影响家庭稳定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孕症发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导致女性不孕的常见原因主要有四种,即排卵异常、输卵管因素、宫颈异常、免疫因素等。而输卵管阻塞、输卵管粘连等因素导致的不孕占到了继发性不孕的80%以上,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女性不孕的原因。
精子自阴道进入宫腔后,运动到输卵管内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再返回宫腔着床形成胚胎,逐渐发育成长直到分娩。从这受孕过程可以看出,如果输卵管发生阻塞或粘连,卵子与精子可能无缘结合,从而导致不孕。如果卵子与精子在输卵管结合后,由于输卵管粘连使受精卵无法返回宫腔,就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宫外孕。
现有的输卵管导通装置,种类繁多,结构各异,但是一般的输卵导管的前端为直口,抵住子宫角部,对于部分患者而言,导管插入输卵管时比较困难,手术的操作时间长,因此易给病人来带较大的创伤。另外由于导管的长度首先,因此难以到达病灶发生之处,或者会并患者带来病痛,另外就是无法做到一次性使用,给患者带来交叉感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可一次性使用的,安全,精准的输卵管导通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输卵管导通装置,包括芯丝、芯管以及鞘管;所述芯丝上端固定有固定头;所述芯丝可插拔的收容于所述芯管中,且所述芯管上端固定有管接件,所述固定头部分收容于所述管接件中;所述芯管可插拔的收容于所述鞘管中,所述鞘管上端设有连接头,所述管接件部分收容于所述连接头中;其中,所述鞘管为分段式结构,由弯曲段与直管段构成,且弯曲段与直管段的软硬度不同。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输卵管导通装置,采用可插拔的结构,且在鞘管的前端设置成弯曲结构,因此更加与人体的输卵管的形状相匹配,而在鞘管的管头插至输卵管口后,可通过测试液来检测输卵管的导通情况,从而起到初步的检测作用;然后在将芯管通过鞘管的引导,以及芯丝作为骨架支撑的作用下,将芯管管头插至堵塞处,再通过将芯丝拔出,将导通液注入芯管中,再插入芯丝将导通液注至堵塞处导通;且本发明提供的输卵管导通装置一次性使用,因此本发明可完成精准治疗,以及安全,高效的治疗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输卵管导通装置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输卵管导通装置的组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
请参见附图1及附图2,本发明提供的输卵管导通装置,包括芯丝1、芯管2以及鞘管3,芯丝1上端固定有固定头4;该芯丝1可插拔的收容于该芯管2中,且该芯管2上端固定有管接件5,该固定头4部分收容于该管接件5中;该芯管2可插拔的收容于该鞘管3中,该鞘管3上端设有连接头6,该管接件5部分收容于该连接头6中。
优选的,该鞘管3为分段式结构,由弯曲段3a与直管段3b构成,且弯曲段3a与直管段3b的软硬度不同;该鞘管3由医用材料制成;由于弯曲段3a设于前端,因此为了降低鞘管3与人体器官之间的冲击,因此将鞘管3弯曲段3a做的更柔软,而直管段3b的硬度则要更硬。鞘管3上端的连接头6采用行业标注的接头;且该鞘管3的头部设有导圆角(图未示),从而减小摩擦,减少冲击。
优选的,该芯管2为医用的柔性材料;且芯管2的长度可根据需要设定;该芯丝1为金属件,用于作为芯管2的骨架起支撑辅导作用,从而将芯丝1送至病灶。该固定头4及该管接件5同样为行业标准接头,且该芯管2的头部设有导圆角(图未示),从而减小摩擦,减少冲击;而该芯丝1的前端为削减型结构。该芯管2的长度大于该芯丝1的长度。另;该固定头4下端设有两朝向该连接头6的凸条7,该连接头6与该凸条7对应位置处设有凹槽8,该凸条7固定于该凹槽8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佛山特种医用导管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69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盐酸头孢卡品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制备腺嘌呤化合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