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8060.X | 申请日: | 201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07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利凤;余尧天;丁奇波;吴世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博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2 | 分类号: | E02D17/02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 33228 | 代理人: | 代忠炯 |
地址: | 311202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坑 支护 结构 轮辐 式斜内 支撑 下端 支承 施工 方法 | ||
1.一种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一个与基坑中央区域底板(1)螺接的钢牛腿(2)和一个与斜内支撑的底端连接的连接辅件(4),钢牛腿(2)上设有一竖直向的第一承压板(5),连接辅件(4)上设有一竖直向的第二承压板(6),连接辅件(4)的第二承压板(6)抵靠在钢牛腿(2)的第一承压板(5)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该支承件还包括多根预埋在基坑中央区域底板(1)内的竖直向的锚栓(7);钢牛腿(2)还包括一水平板(8),第一承压板(5)的底端与水平板(8)的一端焊接,水平板(8)上设有多个通孔(9),钢牛腿(2)通过穿过通孔(9)且与螺帽旋紧的锚栓(7)与基坑中央区域底板(1)螺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钢牛腿(2)还包括第一肋板(10),第一肋板(10)与第一承压板(5)和水平板(8)均垂直且第一肋板(10)与第一承压板(5)和水平板(8)均焊接;第一肋板(10)为相互平行的三块,两侧的第一肋板(10)分别位于第一承压板(5)和水平板(8)宽度方向的两侧,中间的第一肋板(10)位于第一承压板(5)和水平板(8)的宽度方向的平分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斜内支撑是指斜内支撑钢管(3),该支承件还包括焊接在斜内支撑钢管(3)底端的法兰盘(11);连接辅件(4)还包括一倾斜的连接板(12),连接板(12)与第二承压板(6)之间设有连接两板的第二肋板(13),连接板(12)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45~90°之间,连接板(12)上设有一圈与法兰盘(11)的第一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孔(14),连接辅件(4)与斜内支撑钢管(3)的底端通过经法兰盘(11)的第一孔和连接板(12)的第二孔(14)且两端带螺帽的双头螺栓(15)螺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第二肋板(13)与连接板(12)和第二承压板(6)均垂直且第二肋板(13)与连接板(12)和第二承压板(6)均焊接;第二肋板(13)为三块,两侧的第二肋板(13)分别位于连接板(12)和第二承压板(6)宽度方向的两侧,中间的第二肋板(13)位于连接板(12)和第二承压板(6)的宽度方向的平分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钢牛腿(2)的第一承压板(5)上设有竖直向长孔(17),连接辅件(4)的第二承压板(6)上设有水平向向长孔(18),钢牛腿(2)和连接辅件(4)通过经竖直向长孔(17)和水平向长孔(18)且两端带螺帽的双头螺栓(15)螺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连接辅件(4)的第二承压板(6)和钢牛腿(2)的第一承压板(5)之间还设有一块垫板(16),连接辅件(4)的第二承压板(6)、垫板(16)与钢牛腿(2)的第一承压板(5)相互刨平顶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坑支护结构的轮辐式斜内支撑下端的支承件,其特征在于:垫板(16)上设有圆孔,连接辅件(4)的第二承压板(6)、垫板(16)和钢牛腿(2)的第一承压板(5)通过经第二承压板(6)的水平向向长孔(18)、圆孔、第一承压板(5)的竖直向长孔(17)且两端带螺帽的双头螺栓(15)螺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博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博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8060.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加热取暖系统
- 下一篇:跨越现有线路且与既有线并行的钢混结合梁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