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对凝胶扩渗稀土一步合成BaTiO3导电纳米粉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9175.0 | 申请日: | 2011-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95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郝素娥;李佳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35/468 | 分类号: | C04B35/468;C04B35/6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凝胶 稀土 一步 合成 batio sub 导电 纳米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BaTiO3导电纳米粉的方法,属于纳米功能材料的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导电粉是一类具有导电性的功能粉体材料,目前主要以导电填料的形式应用于导电涂料及导电胶中,使其具有导电、防静电、电磁屏蔽等功能。除此之外,导电粉也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航空、化工、印刷、包装、船舶、军工等领域,适用于生产导电塑料、导电橡胶、导电静电纸、电子元件、电器设备外壳、印刷电路版等。当前国内外对导电粉的应用相当广泛。目前常用的导电粉有金属粉末、炭黑、石墨、碳纤维、金属薄片或金属纤维、金属氧化物等。但是,由于氧化、成本及加工困难等因素其应用受到限制。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导电纳米陶瓷粉不仅具有金属态的导电性而且保持了陶瓷材料本身抗氧化,耐腐蚀以及性能稳定的理化特性。其作为功能填料能够解决传统金属粉体氧化形成界面氧化层而使材料性能下降的问题。BaTiO3陶瓷粉是良好的绝缘体,但是填加稀土元素后材料电阻率明显下降。目前对BaTiO3基半导体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PTC性能上。由于该材料的室温电阻率一直比较高而限制了其推广应用。如何合成出较低室温电阻率的导电BaTiO3纳米陶瓷粉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410043615.9、公开日为2005年2月23日、公开号为CN1583666A、名称为“稀土气相扩渗制备钛酸盐导电粉末的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所公开的对BaTiO3纳米陶瓷粉的气相稀土扩渗改性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粉体电阻率的改性方法,但是这种改性方法需要先经过BaTiO3纳米陶瓷粉的烧结合成步骤,导致合成与改性的分步进行。其合成步骤需要将凝胶粉在800℃条件下烧结2小时以上,因此导致该方法存在合成效率低、能耗高的技术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稀土扩渗方法制备BaTiO3导电纳米粉需要经过粉体的烧结与扩渗改性两步完成而导致的合成效率低、能耗大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对凝胶扩渗稀土一步合成BaTiO3导电纳米粉的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待扩渗炉升温至设定的温度后,向炉内滴入甲醇,以排除炉内的空气;将10~100g的BaTiO3凝胶粉置于扩渗炉内;然后向炉内滴入含稀土元素的扩渗液,即可得到BaTiO3导电纳米粉。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将BaTiO3导电纳米粉的合成步骤和稀土扩渗改性步骤在时间与空间上进行了统一,实现了原位改性方式的一步合成,进而较现有技术能更有效的提高产品的导电性能。并且由于省略了对凝胶粉的高温烧结过程,每制备100g纳米粉可以节约电能10kw以上。本发明简化了工艺步骤,提高了产品的合成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适合低碳型工业化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制备的导电BaTiO3纳米陶瓷粉的XRD图。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一步法合成的产品为四方相BaTiO3,其各个晶面的衍射峰均较为明显,说明本发明能够有效的合成完整的目标晶相。并且,可以发现产品中含有少量关于扩渗元素的稀土化合物生成。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所制备的导电BaTiO3纳米陶瓷粉的SEM图。从图2中可以看出,本发明一步法合成的产品的表面形貌较为规整,粉体粒径均匀且为纳米级。典型的粒径尺寸为20nm。
具体实施方式
具体实施方式一:本实施方式的合成方法是:待扩渗炉升温至设定的温度后,向炉内滴入甲醇,以排除炉内的空气;将10~100g的BaTiO3凝胶粉置于扩渗炉内;然后向炉内滴入含稀土元素的扩渗液,即可得到BaTiO3导电纳米粉。
所述扩渗炉升温至设定的温度为700℃~900℃。
所述滴入甲醇的时间为1.5~3min。
所述滴入甲醇的滴速为每分钟10~20滴。
所述滴入含稀土元素扩渗液的时间为4~6小时。
所述含稀土元素扩渗液的滴速为每分钟10~20滴。
所述的扩渗液由稀土元素的氯化物溶于甲醇制得。
所述的扩渗液含稀土元素为La、Ce、Sm或Nd。
所述的含稀土元素的扩渗液的浓度为2wt%~6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917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松式均速管流量计
- 下一篇:一种多孔平衡流量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