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栗果肉酱及其生产工艺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91093.X 申请日: 2011-04-07
公开(公告)号: CN102138683A 公开(公告)日: 2011-08-03
发明(设计)人: 陈道知 申请(专利权)人: 安徽本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A23L1/38 分类号: A23L1/38;A23L1/272;A23L1/015
代理公司: 暂无信息 代理人: 暂无信息
地址: 231300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板栗 果肉 及其 生产工艺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以板栗为主要原料坚果果酱,以及制作该果酱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板栗多产于山坡地,甘甜芳香,含淀粉51~60%,蛋白质5.7-10.7%,脂肪2-7.4%,糖、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及钙、磷、钾等矿物质,可供人体吸收和利用的养分高达98%。以十粒计算,热量为204卡路里,脂肪含量则少于1克,是有壳类果实中脂肪含量最低的。中医认为栗子能补脾健胃、补肾强筋、活血止血。对肾虚有良好的疗效,有良好的营养滋补作用,对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和生长发育均有益,尤其对中老年人防病抗衰、延年益寿亦有好处。由于其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以及经济价值,越来越多的被广泛种植,因此大力发展板栗深加工技术显得十分必要,也是十分符合市场需求的。

目前现有的产品技术中,对板栗的加工主要存在如下方式:

1.炒制:俗称糖炒板栗,与沙石混在一起置于锅中加热,同时辅以搅拌,炒至板栗外壳裂开,直接供给食用,虽然加工工艺简单,但是其不足在于:

a、不便于进一步深加工,

b、对于炒熟的板栗也不宜长时间储运,

c、必须现制,对于不具备炒制设备普通家庭,无法随时获取,

d、食用前必须手工剥壳。

2.直接食用:可最大程度保留营养不流失,但是其不足在于:

a、新鲜板栗较硬、较脆,人在咀嚼过程中容易损伤牙龈,

b、不易剥壳

c、不易脱皮

3.利用普通公知的果酱加工工艺:将板栗脱壳后,加热至熟透,并碾成糊状配以各种辅料,最后杀菌、封装成品、储运销售,但是其不足在于:

a、板栗制成糊状,口感变差、失去了板栗原果肉的口感,

b、在使用板栗脱壳机破碎栗壳后,置于水中浸泡较长时间,直至果皮松动,脱落,长时间浸泡将使得营养元素流失、糖份流失、口感变差、滋生细菌,

c、制成品颜色变深、暗淡,失去外观竞争力,以及难以引起食欲,添加人工使用色素虽然可以改变这一不足之处,但是长期食用人工色素对人的身体健康也会构成威胁,产品本身也将因此失去以“有机食品”进行宣传销售的资格。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不足之处,本发明提出一种以板栗为主要原料的果酱及其生产工艺,其生产工艺主要包含如下步骤:

a、选料:选择无虫蛀、无变质的板栗;

b、去壳:将板栗置于板栗脱壳机中进行脱壳处理,得到包有果皮的栗仁;

c、脱皮:对包有果皮的栗仁进行冲击洗涤,直至果皮脱落;

d、清洗:对获得的脱皮果仁进行清洗,以除去杂质;

e、切粒:将果仁切成均匀粒状,添加为总量的20-50%;

f、护色:向果仁中加入植物提取物,使其色泽鲜黄;

g、脱酶:将果仁置于辐照环境中;

h、淀粉开浆:将适量的水与淀粉混合;

i、加入配料:加入稳定剂、粘度调节剂、酸碱调节剂;

j、糊化:将h、i两步工艺得到的混合物搅拌稳定至糊状配料;

k、加入果肉:向由h~j工艺制取的糊状配料中加入由a~g工艺获得的粒状果肉,得到悬浮有果肉颗粒的糊状果酱;

l、高温灭菌:将果酱加热并持续一段时间,充分灭菌;

m、冷却封装:将冷却的果酱封装储运。

所述的冲击洗涤,主要是使用包括高压水流在内的高压液体,对包有果皮的栗仁进行冲洗脱皮。

所述的切粒是将栗仁切成边长为4-8mm的小方块。

所述的植物提取液主要包括黄色的生姜提取物,占成品总重量0.5%~1%。

所述的脱酶主要是辐照,时间为10-15分钟。

所述的稳定剂占成品总重量0.5%~1%。

加入粘度调节剂至糊状配料的粘度达到0.5~0.75泊。

所述的高温灭菌,主要包括将果酱加热至摄氏95~100度,并持续10~15分钟。

根据上述板栗果肉酱的生产工艺得到的板栗果肉酱,主要包含如下重量份数:

板栗果肉块,20%~60%;

生姜提取物,0.5%~1%;

柠檬酸,0.5%~0.75%;

淀粉,6%~8%;

以及剩余重量份数的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对比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属于对板栗的深加工,丰富了板栗的食用方法,可广泛应用于各类烘培糕点,特色小吃;

2.适用于长时间运输、乃至出口销售,具有较长的货架生命周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3.可易于被普通家庭储藏使用,储存在冰箱中更可以延长其保鲜保质周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本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本草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109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