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梯度多铁材料及其制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94891.8 | 申请日: | 201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9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8 |
发明(设计)人: | 李永;舒畅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29/00 | 分类号: | C22C29/00;C22C1/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梯度 材料 及其 制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良好的铁电性、铁磁性及较强的磁电耦合效应的梯度多铁材料及其制法。
背景技术
在电子器件轻量化,微型化的现代工程技术领域,越来越迫切需要同时具备多种功能的材料。梯度多铁材料既具备铁电铁磁等特性,又具备磁电耦合效应,大大拓展了梯度材料的应用范围。磁电效应是指施加磁场引起的电极化,或施加电场引起的磁极化效应,该效应为信息存储微型器件提供了技术支撑。以往的多铁性材料在生产中一般将铁电相和铁磁相粘合在一起,受到复杂湿热环境的影响,容易脱落、疲劳、分层、老化,不宜长久使用,可靠性和安全性都受到极大限制,在高温环境中还容易分解带来很大的污染。
相对传统的梯度材料加热方式来说,使用微波烧结方法可以更快更好的制备梯度材料,并节省能源。在微波烧结中,更好的促进微波的吸收,获得更好的能量转移效果,并减小梯度多铁材料样品烧结中的温度梯度、热失控等问题。实际应用的微波,可以是频率为1023MHz和2390MHz的电磁波。其特点为,不需由表及里的热传导,通过波在材料内部能量耗散来直接加热,升温速率快,加热速率高,易于控制,清洁制备,所制出的梯度多铁材料,具有较强的抗热冲击性,较好的机械强度,易于加工,从而突破了高温加热领域的技术瓶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梯度多铁材料及其制法,梯度多铁材料在提高梯度材料磁电效应的作用十分明显,对于在高温下烧结的梯度材料,如加铌钛酸锶和镍锰镓合金等有重要意义。这种制法的特点,利用波动材料内部的能量耗散,可以提高加热的质量和效果。其优点在于:1.可以提高微波的利用率,在相同的功耗下,加快升温速度,提高温度极限;2.降低梯度多铁材料中的温度梯度,大大减小了材料样品烧结开裂的机率;3.改善了高温加热制备方法的效果,优化了多铁性材料的质量。
微波在遇到梯度多铁材料时,在不同的磁电特性材料组成的界面上发生折射,两层之间的差别越小则折射越小。梯度材料加铌钛酸锶/镍锰镓合金/BaTiO3在工艺允许的范围内,本发明所涉及的体分比配置对于微波性能的调控效果很好。在梯度多铁材料微波烧结过程中,材料所吸收的微波全部转化为耗散能量。
对于加铌钛酸锶、镍锰镓合金、钛酸钡铁电铁磁材料,其主要特点是低温下吸波能力较小,只有温度上升到520℃以后开始加速吸收微波。烧结这类材料,从三个方面考虑:1.在低温下加入钛酸钡辅助镍锰镓合金加热使其温度升高;2.在高温时控制梯度多铁材料的体分比,降低材料的温度梯度;3.考虑微波加热过程中的梯度材料微界面,分别是加铌钛酸锶-镍锰镓合金,镍锰镓合金-钛酸钡,钛酸钡和加铌钛酸锶。由于梯度多铁材料的非均质性,减少了微波在材料表面及内部的反射,提高了吸波加热效率,有效地实现了提高烧结温度。
一种梯度多铁材料及其制法其特征在于,该梯度多铁材料由加铌钛酸锶(Nb-SrTiO3)铁电材料和梯度分布于其中的镍锰镓合金(Ni2MnGa)铁磁性夹杂颗粒构成。其具有以下的技术流程和制备步骤:将Nb-SrTiO3和Ni2MnGa按照12%及79%的比例混合,再加入9%的BaTiO3,经球磨至105~232目,其中135~201目占55%;混合均匀后,在1570kg/cm2压力下,压制成胚体,在氩气保护气氛中,微波烧结1.5小时后,加热至1480℃,保温3小时,冷却后取出样品;将Nb-SrTiO3和Ni2MnGa按照61%和32%的比例混合,并添加7%BaTiO3,经球磨至121~257目,其中136~231目占55%。混合均匀后,在氩气保护气氛中,在1420kg/cm2压力下,微波烧结1.5小时后,加热至1610℃,保温3小时,冷却后取出样品。
本发明的优点和效果:本发明的具有磁电耦合效应的梯度多铁材料,高温稳定性强,安全可靠,解决层状磁电材料容易分层、脱落等问题;使用微波加热,更加环保,没有有害气体发生,磁电耦合效应更强,实用性更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梯度多铁材料及其制法的工艺流程框图;
图2为梯度多铁材料磁电电压系数随偏置磁场的变化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489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沼气脱硫滤水压力调控装置
- 下一篇:图像处理装置和图像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