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防水方法及接口止水带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95917.0 | 申请日: | 2011-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14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吴兆圣;张道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兆圣 |
主分类号: | E01F5/00 | 分类号: | E01F5/00;E02D29/16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兴科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60 | 代理人: | 王翀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钢筋混凝土 接口 防水 方法 止水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防水,尤其涉及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防水方法及一种接口止水带。
背景技术
箱型管道可以根据工程提供的条件,合理调整其尺寸以适应不同的工作要求,适用于地下交通涵道、城市雨水、污水管道、供水管道、排水通道等。国外地下管道中箱型预制装配法占用较大比例,在工程中大量应用,国内类似工程是采用现场浇筑的方法。
预制装配化法有以下优点:1、在城市市政工程中,施工工期短,对城市交通影响小;2、预制件混凝土的质量好,抗渗漏能力强;3、节省降地下水位成本;4、箱涵采用柔性连接,抗位移、抗地震。但是,其需要大型运输、吊装设备,使得成本;每节箱涵长度通常不大于3m,接头特别多,接头防水的设计、制作、施工满足抗渗漏性能难度大。
为此,目前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防水方法是依靠挤压承插口的O型橡胶圈进行密封防水。当O型橡胶圈受到挤压时,因自身弹性而产生恢复力,对混凝土表面压制,实现密封防水。因此,在工程应用中,必须严格把握O型橡胶圈的压缩量,才能达到设计要求的防水性能指标。对于机械产品,很容易控制加工尺寸精度,但是对于混凝土产品就很困难,尤其是大型混凝土预制件。按照制造工艺要求,箱涵在宽度、高度上的误差是±10mm,这样承插口间隙的尺寸误差最大可达20mm,在这种情况下,无法控制O型橡胶圈的压缩量,可见,O型橡胶圈适用于尺寸误差小的中、小型预制混凝土管道,不适用于尺寸误差大的大型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另外,O型橡胶圈抗渗压力不高,2011年第2期的“中国建筑防水”杂志的资料(基于ANSYS的O型橡胶密封件防水性能研究)介绍截面直径38mm的O型橡胶圈压缩18mm时,水压0.2Mpa不渗漏,压缩15mm时,水压0.2Mpa渗漏,又考虑到橡胶的应力松弛,因此,实际工作中O型橡胶圈的额定工作压力不会很高,防水效果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防水方法及一种接口止水带,该防水方法与常规的O型橡胶圈防水方法相比,其防水可靠性高;对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的尺寸公差的要求不严酷、适应变形能力强;许用工作压力大,施工简便,不影响工期,使用寿命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防水方法,其包括步骤:
在距离第一箱涵接口的预定位置预设有第一凹槽,在距离第二箱涵接口的预定位置预设有第二凹槽;
分别向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注入环氧树脂粘合剂;
将接口止水带的两翼分别塞入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待环氧树脂粘合剂凝固后,将接口止水带的两翼粘接在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内;其中,接口止水带的两翼分别设有锚接部,该锚接部截面的横向尺寸大于接口止水带中部截面的横向尺寸。
一种接口止水带,在该接口止水带的两翼分别设有锚接部,该锚接部截面的横向尺寸大于接口止水带中部截面的横向尺寸。
本发明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防水方法,是将接口止水带的两翼粘接到箱涵接口的凹槽内完成粘接,采用接口止水带进行防水,与常规的O型橡胶圈防水方法相比,其防水可靠性高;对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的尺寸公差的要求不严酷、适应变形能力强;许用工作压力大,施工简便,不影响工期,使用寿命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将接口止水带粘接到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后的剖面图;
图3是本发明接口止水带在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接口止水带在另一实施例中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做一详细的阐述。
本发明的预制钢筋混凝土箱涵接口的防水方法,如图1、2,包括:
在距离第一箱涵接口1的预定位置预设有第一凹槽3,在距离第二箱涵接口2的预定位置预设有第二凹槽4;可以在预制箱涵的时候设置凹槽;
分别向第一凹槽3和第二凹槽4内注入环氧树脂粘合剂,可以采用胶枪或注射工具进行注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兆圣,未经吴兆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591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