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磁致变色聚二炔/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98124.4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07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彭慧胜;陈旭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复旦大学 |
主分类号: | C08F138/00 | 分类号: | C08F138/00;C08F2/48;C08F2/44;C08K3/22;C08J5/18;C08L49/00;C09K9/02;G01K11/16 |
代理公司: | 上海正旦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200 | 代理人: | 陆飞;盛志范 |
地址: | 20043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色 聚二炔 氧化 复合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磁致变色的聚二炔、四氧化三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共轭高分子由于沿着其主链上的π电子的离域效应,而具有良好的电学和光学性能,因此在光电子和传感器方面得到了广泛研究应用6-8。例如,聚二炔(PDA)可以在不同的外界刺激下产生颜色变化,常见的刺激因素包括温度、pH值、化学试剂、电流、应力和配体作用,典型的颜色变化是由蓝色变为红色,而且该颜色变化通过肉眼就可以观察到,从而使得聚二炔成为能够应用于传感器领域的理想材料。聚二炔变色是由于在外界刺激下聚二炔分子构象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有效共轭链长变短所致。为扩大聚二炔的应用领域,相关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研究来实现聚二炔材料更多功能性的响应,最近又相继实现了电致变色和光致变色聚二炔复合材料的制备。但是,目前还没有关于磁场诱导聚二炔变色的报道,而磁致变色的聚二炔材料有望在生物医学等很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磁致变色的聚二炔材料,并提供该材料的制备方法与应用。
本发明提供的磁致变色的聚二炔材料,是二炔单体中引入具有良好磁性能的材料, 并由紫外光诱导二炔聚合,形成的复合功能材料,使聚二炔在磁场作用下能够变色。其中,所述具有良好磁性能的材料为Fe3O4纳米粒子;所述二炔单体为CH3(CH2)9C≡C―C≡C(CH2)3COOH,CH3(CH2)9C≡C―C≡C(CH2)4COOH或CH3(CH2)11C≡C―C≡C(CH2)8COOH,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与二炔单体质量比为1/100-1/10;
近年来,Fe3O4纳米粒子因具有超顺磁性而得到了广泛研究,目前合成方法、表征手段等已经比较成熟,是与聚二炔复合实现聚二炔磁致变色的理想材料9-12。同时,超顺磁粒子因在交变磁场中可以发热。本发明将Fe3O4磁性纳米粒子与聚二炔材料通过自组装进行复合,得到具有优良性能可以在交变磁场中发生变色的高性能材料,图1是本发明实验机理过程示意图。将该材料放在交变磁场中一段时间后因粒子发热可以导致聚二炔发生变色,利用聚二炔的变色来达到对温度检测的目的。
Fe3O4超顺磁纳米粒子是通过共沉淀法制备13-14,不加稳定剂,粒子表面干净,含有一定量的羟基,从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TEM,见图2a)可以看出粒子粒径在4-13nm,平均粒径8nm,粒子呈球形。粒子样品的X射线粉末衍射仪结果(XRD, 见图2b)表明,所制备的Fe3O4磁性纳米粒子具有立方反尖晶石结构,其典型的衍射峰反映了相关晶面信息(220)、(311)、(400)、(422)、(511)和(440)13。粒子的磁学性能是通过振动样品磁强计表征的(VSM,图2c),该测试在300K温度下进行,结果表明粒子呈现出超顺磁性,因为其磁滞回线显示矫顽磁性和剩磁均为零,而且其比饱和磁化强度高达77.7emu/g。
本发明提供的Fe3O4 /PDA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具体步骤为:
首先,将二炔单体溶于四氢呋喃(THF)中,配成15--25mg/mL的二炔单体溶液,用孔径滤膜对其进行过滤,滤掉不溶的已聚合部分和杂质;
然后,将二炔单体溶液稀释至8--12mg/mL,在超声辅助下向单体溶液中加入Fe3O4超顺磁纳米粒子,得到二炔单体和磁纳米粒子混合溶液;
再后,将混合溶液在平整基板上涂膜,常温下将溶剂挥干,得到Fe3O4/PDA复合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复旦大学,未经复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812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模拟网络编码上行协作传输方法
- 下一篇:热物性瞬态测量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