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油门防误踩制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98651.5 | 申请日: | 2011-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256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26 |
发明(设计)人: | 丁彩红;陈祖辰;董怀宝;冯娜;卢卓鹄;孙晓芬;郑德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7/06 | 分类号: | B60T7/06;B60K26/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油门 防误踩 制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制动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油门防误踩制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轿车在中国社会已经越来越普及。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伴随这种汽车拥有量飞速激增的不是出行的便利而是道路安全事故的增加。由于驾驶员是用一只脚分别操作油门和刹车,所以存在这种情况: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遇到紧急情况时,误将油门当成刹车急踩,引发重特大交通事故。尤其是对于一些技术、心理素质较差的驾驶员来说,更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汽车油门防误踩制动装置,能够防止驾驶员因误将油门当刹车踩下而引发事故。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汽车油门防误踩制动装置,包括刹车踏板、油门踏板和离心式离合器,所述的离心式离合器包括内圈和外圈;所述的内圈上设有两个活动卡爪;所述的活动卡爪能够绕其固定在内圈上的支点旋转;所述的活动卡爪尾端设有限位挡块;所述的活动卡爪的中部与拉紧弹簧的一端相连;所述的拉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内圈上;所述的外圈设有与所述的活动卡爪的爪尖相互匹配的牙槽;所述的油门踏板通过第一连杆与所述的内圈相连;所述的内圈上缠绕有油门拉线;所述的刹车踏板通过第二连杆与所述的外圈相连;所述的外圈通过刹车拉线与制动油缸相连。
所述的限位挡块内置压力传感器;所述的压力传感器与报警装置相连。
所述的两个活动卡爪对称设置在所述的内圈上。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应用离心式离合器技术,实现油门被误踩情况下对汽车的紧急制动,该装置在原理上属于机械制动,从而避免了电子制动装置有延迟时间并且容易被外部电子信号干扰等缺点,安全可靠;该装置所涉及的装置零件少,结构简单,安装方便,不占用车内空间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正常情况工作下的离心式离合器示意图;
图3-图4是本发明在误踩油门时离心式离合器工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汽车油门防误踩制动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刹车踏板1、油门踏板2和离心式离合器5,所述的离心式离合器5包括内圈54和外圈51;所述的内圈54上设有两个相互对称的活动卡爪52;所述的活动卡爪52能够绕其固定在内圈54上的支点旋转;所述的活动卡爪52尾端设有限位挡块55;所述的活动卡爪52的中部与拉紧弹簧53的一端相连;所述的拉紧弹簧53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的内圈54上;所述的外圈51设有与所述的活动卡爪52的爪尖相互匹配的牙槽;所述的油门踏板2通过第一连杆4与所述的内圈54相连;所述的内圈54上缠绕有油门拉线7;所述的刹车踏板1通过第二连杆3与所述的外圈51相连;所述的外圈51通过刹车拉线6与制动油缸8相连。
本发明将油门装置与刹车装置有条件的联系起来,在正常行驶情况下,离合器内外圈处于分离状态,油门、刹车可独立正常工作;当油门被当作刹车急速踩下时,离合器内、外圈处于闭合状态,刹车被自动操作,从而实现紧急制动。
如图2所示,在正常行驶情况下,当踩下油门踏板,油门踏板通过第一连杆带动离合器的内圈54顺时针转动,并通过内圈54控制油门拉线。由于此时踩踏油门的力度不大,内圈54缓慢转动,由于拉紧弹簧53的作用,活动卡爪52不能向外摆动,所以车辆可以正常加油。当踩下刹车踏板时,刹车踏板通过第二连杆带动离心式离合器的外圈51作顺时针转动,并通过外圈51控制制动油缸拉线,正常刹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86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